×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ISSN 1000-3142 CN 45-1134/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出版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0年, 第3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全选
|
研究论文
Select
美洲鳄梨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郭莉娟1, 2,王志华1, 2,李捷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189-20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04
摘要
(
4592
)
PDF全文
(
53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美洲鳄梨属54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叶表皮细胞形状多为规则形;垂周壁一般平直;大多数种类的叶表皮具均匀分布的单细胞毛状体;平列型气孔器下生,随机分布于网状叶隙内,可进一步分为3个小类;形态相似的物种通常具有相似的叶表皮特征。本研究选取了19个特征进行PCA分析,发现鳄梨属被明显分为2个支系。叶表皮特征在种内比较稳定,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形态及其突出物等特征组合对于鳄梨属种尤其一些表型相似的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Select
濒危植物水青树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罗靖德,甘小洪 ,贾晓娟,谢丹,张烈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04-21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33
摘要
(
5396
)
PDF全文
(
40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连续三年(2006~2008)对水青树种子(Tetracentron sinense)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指标进行检测,探讨了不同储藏温度、时间和不同基质对水青树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了与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的濒危机制。水青树种子很小,其形态特征、千粒重、含水量和饱满度在不同年限间差异不显著,而吸水速率却差异显著,其中2007年种子的吸水速率最快。TTC染色测得3年水青树种子的活力几乎为0,但其活力指数分别为0、041和027,表明TTC染色法不适于水青树种子活力的估算。低温储藏后,3年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125%、965%、708%,发芽势分别为1%、598%、418%。随储藏时间的增加,2007年种子活力降低的速度都慢于其它2年,低温储藏的种子活力降低速度慢于常温储藏的种子。不同基质对水青树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结果表明,大年水青树种子的活力明显强于小年,随储藏时间的增加其活力的丧失速度也慢于小年;低温储藏有利于种子活力的保持。种子生物学特性方面导致水青树更新困难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长期进化形成的小种子虽有利于传播和散布,但不利于种子和幼苗的存活;(2)长期低温不适于种子萌发,难以形成应有的幼苗格局;(3)长期湿润环境不适于种子安全度过寒冷期。
Select
云南松幼苗上红菇类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菌根形态
谢雪丹1,2,刘培贵1 ,于富强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11-22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01
摘要
(
5613
)
PDF全文
(
408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滇中1~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红菇属真菌外生菌根。形态观察发现了6种形态型(morphotypes)。本文对这6种形态型的外观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强调了菌套形态特征。对rDNA ITS片段比对分析表明,6种形态型对应6种红菇属真菌,它们分别是与Russula livescens、R.violeipes、R.densifolia、R.nigricans、R.sanguinea及R.nauseosa相近的红菇种类。本研究表明,形成的菌根及其菌套和囊状体的特征在红菇属真菌的系统分支间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差异。这一研究与前人对该属真菌的菌根形态及分类学研究基本吻合。红菇属真菌是云南松1~2年幼苗期的主要共生真菌类群。
Select
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修订
周彬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21-22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55
摘要
(
5030
)
PDF全文
(
601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保护植物名录是林政执法、科学研究、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活动的重要工具。修订对于保持名录上植物名称准确性和使名录及时反映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英文版《中国植物志》和植物名称数据库,对云南省政府1989年颁布的《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名录上214种植物中有60种是异名或基名,28种原中文名称被改变了,9种原拉丁名称拼写错误,3种错误鉴定,5种是裸名,其他109种植物拉丁名和中文名都无变化。修订结果将为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管理提供参考。最后建议建立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修订标准和机制。
Select
云南种子植物中的新入侵和新分布种
王焕冲1,万玉华1,王崇云2,和兆荣1,2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27-22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17
摘要
(
5739
)
PDF全文
(
423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两个云南的新入侵植物及两个新分布种,分别是光冠水菊和细叶旱芹及俯垂粉报春和针叶韭,并对新入侵植物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Select
几种同域分布姜花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
甘甜1,2,李庆军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30-23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40
摘要
(
4471
)
PDF全文
(
38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种间配子不亲和以及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众多的物种间杂交隔离机制中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云南澜沧地区分布的4种(型)姜花属植物——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草果药(Hspicatum)、两类型滇姜花(Hyunnanense)间进行野外杂交试验,比较杂交结实率、每果种子数以及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等指标来分析4种(型)姜花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杂交后代表现,发现4种(型)姜花属植物配子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性,但种间杂交种子的萌发适合度比同种授粉获得的种子低。结果表明,这4种(型)姜花属植物间配子亲和性不是有效的种间隔离机制,种间杂交种子活力低是一种不完全的隔离机制,它们在同域分布的地区,仍然有形成杂交后代的可能性。
Select
藓类植物DNA条码的初步研究——以蔓藓科部分属为例
赵丽嘉1,2,贾渝2,周世良2 ,杜桂森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39-24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34
摘要
(
4728
)
PDF全文
(
39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7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其中3个编码区基因片段(matK, rps4 and rbcLa)和4个非编码区基因片段(atpBrbcL, atpFH, psbKI and trnHpsbA),一个线粒体基因片段(nad5)和一个核基因片段(ITS2),材料包括5个属14个种的74份样品。分析比较了6个基因片段的多样性、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鉴别率等。结果显示,在使用单个片段时ITS2的鉴定效果最好,而atpBrbcL则是叶绿体基因片段中鉴别能力最高的。使用组合片段的结果发现,两个基因片段组合的鉴别效果最好。通过NJ树的方法检验,atpBrbcL+trnHpsbA 和 rbcLa++trnHpsbA的鉴定成功率是64%,当再增加一个或两个基因片段时其鉴定效果并没有提高。本研究表明在植物中应用DNA 条码需要用质体基因和核基因联合。
Select
基于SRAP标记分析的姜花属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
高丽霞1,刘念2 ,黄邦海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50-25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45
摘要
(
4155
)
PDF全文
(
329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姜花属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中,除了考虑性状搭配之外,还应考虑该属的自交不亲和性带来的生殖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姜花属20个种的22份材料和6个园艺品种的亲缘关系,探讨了亲缘关系与杂交结实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亲本材料的相似系数在04~06时结实率最高。结合实际育种工作,提出了姜花属亲本搭配的方法,首先从性状上进行搭配,包括苞片排列方式、香气和颜色等;另外考虑到其生殖特性,在选出的亲本过于远缘或过于近缘时,我们都必须考虑引入桥梁亲本,以集合更多的优良性状。
Select
利用SRAP标记分析中国野生石蒜的遗传多样性
袁菊红1,胡绵好2,夏冰3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55-26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162
摘要
(
4680
)
PDF全文
(
38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对中国13个省24份野生石蒜(Lycoris radiata )资源94个样品进行了检测。10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8条带,其中17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比达7936%。石蒜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7936、14131、02415和03664。石蒜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9547、基因流(Nm)仅00136,表明种源间遗传分化显著,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间。根据Nei′s遗传距离对24份种源进行UPGMA聚类,所有石蒜种源聚成两大类,第I大类由7份种源组成,除江苏连云港的石蒜(JS3)外,均来自我国西南或西北地区;其余的17份种源构成第II大类,它们遍及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各大类中的分支结果与野生石蒜外部形态及生长发育习性有一定联系。将石蒜种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的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雨量、年均温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即石蒜对环境依赖性小,能分布在各种生境中。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野生石蒜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种源间遗传分化显著的原因主要是基因流的隔离。研究结果对我国的野生石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重要意义。
Select
β-氨基丁酸对拟南芥叶片花色素苷的影响
杜艳1,2,余迪求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63-26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49
摘要
(
4688
)
PDF全文
(
37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发现β氨基丁酸(BABA)处理减少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花色素苷的积累, 而且BABA处理降低了花色素苷合成基因(CHS,LDOX,UF3GT)的表达,却上调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表达,同时促进了花色素苷降解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叶片对DPPH(1, 1二苯基2苦基苯肼)的清除能力、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以及电导率和细胞死亡率的测定表明BABA降低了叶片的抗氧化能力、电导率及细胞死亡率。结果表明BABA处理抑制了花色素苷在叶片中的积累。
Select
岩白菜(虎耳草科)不同海拔居群的繁殖分配
王赟1,胡莉娟2,段元文1,杨永平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70-28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10015
摘要
(
4357
)
PDF全文
(
424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 200 m~4 640 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的繁殖分配特征,结果发现:(1)繁殖器官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花数目、花序轴长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叶数目随海拔变化不大,繁殖分配值则先降低后升高,转折点在林线过渡带(海拔4 400 m)处;(2)各居群(海拔4 300 m居群除外)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而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分配则负相关,但各居群的显著性不同;(3)各居群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个体大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异速增长,而繁殖分配则与植株个体大小负相关;(4)各居群植株都存在一个繁殖所需的个体大小阈值,而且这一阈值在林线以下区域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在林线以上区域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并不是影响岩白菜繁殖分配策略的唯一生态因子,不同居群的生境状况和植株个体大小都与其资源分配策略密切相关,高山地区林线的存在对植物资源的权衡方式会产生巨大影响。
Select
匙叶八角中一个新的倍半木脂素
来国防2,董旭俊1,杨剑坤3,罗怀容1,王易芬1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281-28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0.09236
摘要
(
3722
)
PDF全文
(
31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果实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倍半新木脂素,通过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7′, 8′-反式-7″, 8″顺式-5, 3′,3″-三甲氧基倍半新木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