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整理,对《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 中维管植物在滇东南和滇西北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保护区设置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滇东南有107种保护植物,占云南分布 (144种) 的7431%;滇西北53种,占云南省的3681%;2、滇东南和滇西北保护植物种类垂直分布均呈单峰曲线,滇东南集中分布在海拔1008m附近 (RSE=09919),滇西北主要在2360m附近 (RNW=09656);3、县级水平的自然保护区设置权重与国家I级 (Pearson指数,rI=0724) 和Ⅱ级 (rⅡ=0643) 保护植物种类在滇东南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P<001),而在滇西北相关性 (rI=0464;rⅡ=0410) 差异均不显著 (P>005)。滇东南保护植物较滇西北丰富,滇东南保护区设置较滇西北更有利于对保护植物的有效保护。
在本文中将短柱银莲花(于2004年被归并于毛果银莲花)、凉山银莲花和鲁甸银莲花(二种于2001年被降级作为匙叶银莲花的二变种)的种级地位予以恢复;描述了自我国西南部发现的银莲花属2新变种(直柱凉山银莲花和宽叶湿地银莲花),并给出其等的特征纪要。
报道了中国肿足蕨科一新记录属——翼囊蕨属 (Didymochlaena Desv.)。该属为泛热带分布的单型属,在中国为首次记录。本文结合原始文献对该属及其折囊蕨种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描述了自云南发现的毛茛科铁线莲属一新种——马关铁线莲,并给出其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南天竹 (Nandina domestica) 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常绿灌木。本研究从南天竹基因组中开发和筛选出10个微卫星位点,能在该物种中进行稳定PCR扩增且具一定的多态性。采用4个南天竹群体24个个体进行检测发现,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期望杂合度和表观杂合度分别为0153~0778和0~1。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对南天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另外,这10个位点在小檗科4个其他物种中也有一定的通用性。
高山嵩草 (Kobresia pygmaea) 是高寒草甸的重要建群种,其生长发育同时受到年际、季节和昼夜环境变化的影响,但目前对高山嵩草响应昼夜环境变化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结合抗氧化酶活性测定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了高山嵩草在一天中每4个小时的蛋白质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白天的高温、强光和紫外辐射,以及夜里的低温等不利条件下,高山嵩草体内的抗氧化酶、热休克蛋白和脱落酸代谢相关的蛋白质等能够被大量诱导表达,从而对细胞和机体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受蛋白质调控的一些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会集中在较为适宜的时间段进行。通过体内蛋白质表达的可塑性和灵活性,高山嵩草能够有效地应对短时间里环境的变化。
赤霉素 (gibberellin, GA) 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种子萌发、茎干伸长、叶片生长、腺毛发育、花粉成熟、开花诱导和果实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A在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可以促进开花,而在大多数多年生木本植物中则抑制成花诱导。为了更好地研究赤霉素在木本油料能源植物小桐子 (Jatropha curcas) 开花调控方面的作用机理,我们对小桐子整个基因组中参与GA合成代谢和信号转导的全部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序列分析。这些基因包括6个多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 即GA2氧化酶 (GA2oxidase, GA2ox)、GA3氧化酶 (GA3oxidase, GA3ox)、GA20氧化酶 (GA20oxidase, GA20ox)、GID1 (GIBBERELLIN INSENSITIVE DWARF1)、 DELLAs和Fbox蛋白,以及2个单基因编码的蛋白,EL1 (EARLY FLOWERING1) 和SPY (SPINDLY)。采用拟南芥和水稻中已经鉴定的上述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在小桐子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和本实验的小桐子转录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P分析,找到17个同源蛋白的全长序列,并将其与28个拟南芥的、16个水稻的、24个葡萄的和22个蓖麻的同源蛋白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小桐子中参与赤霉素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的大多数基因与蓖麻和葡萄同源基因的相似度更高。
叶片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变化非常大,但少有从水力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变化原因的研究。本研究测定了生长于两个不同温度下 (24℃/18℃昼/夜; 32℃/26℃昼/夜) 的烟草叶片的解剖结构,导水率,叶片长宽比和叶面积。生长在24℃/18℃下的烟草叶片与生长在32℃/18℃的叶片相比,更狭窄,并有更小的叶柄导管直径,更低的叶脉密度和导水率。然而,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烟草叶面积并没有显著差异。叶片导水率与叶脉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叶片长宽比呈负相关。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片导水率可能对于改变叶宽比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和不同胸径水青树 (Tetracentron sinense) 种子的干重、饱满度、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进行观测,分析了海拔高度和母树大小对水青树种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青树种子的干重和饱满度先增加后减小,而萌发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形态特征却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除干重外,水青树种子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均与海拔之间呈极显著相关。随着胸径的增大,水青树种子的生物学特征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除种子的宽和厚与胸径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外,其他的生物学特征与胸径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果显示: (1) 海拔是影响水青树种子生物学特性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2) 母树大小对水青树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3) 水青树生殖期可分为四个时期,其中30~40cm径级处于生殖高峰期。
汇总分析了上海外来植物75科232属357种 (和种下类群) 基础资料,并对其入侵危害进行等级划分;其中入侵植物64种,一般或偶见外来植物293种;报道了9种上海新纪录逸生植物。上海外来植物总体呈现种类繁多、国产种类较多、分布密度大、严重危害种类较多且分布广、入侵途径集中等特征。同时对上海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与防治提出具体措施。
采用物种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山西霍山灌丛空隙内主要草本组成及其多样性随灌丛空隙面积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自然状况下形成的<10m2的灌丛空隙最多,占512%。灌丛空隙内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高于灌丛下草本,且以10~20m2的空隙为最高。主要草本可分为3类:(1) 对灌丛空隙更新反应不明显的草本,(2) 对灌丛空隙有正更新反应的草本,(3) 对灌丛空隙有负更新反应的草本。灌丛空隙内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灌丛下,而生态优势度均小于灌丛下,呈现“单峰型”的变化趋势,且在10~20m2达到峰值。因此,适宜大小的灌丛空隙是森林生态系统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途径。
油瓜Hodgsonia macrocarpa,葫芦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自20世纪初其食用价值被发现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油脂组成、栽培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油瓜的民族植物学系统研究则鲜为报道。本文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油瓜的传统知识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23个村寨的8个民族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民间传统利用数据,采集凭证标本。调查结果显示,油瓜的民族民间名多样;烤熟后的种仁被各民族所喜食;油瓜的根、茎、叶、果皮、种仁均可入药,主要用于肠道类疾病与皮肤类疾病的治疗。当地名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各民族认识油瓜角度的差异,各民族间在油瓜食用知识方面较为一致,在药用知识上具在一定的差异。
无花果 (Ficus carica) 是世界上驯化最早的果树之一,也是我国引入最早且现在仍在大规模种植的果树之一。新疆是我国无花果的最早种植地,也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规模化生产地,而阿图什地区又是新疆的无花果主产区。为明确现有无花果品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无花果应用传统知识,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对阿图什地区的无花果进行实地采集,走访调查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记录无花果的当地民间应用方式。结果显示阿图什地区栽培的无花果地方品种有:早熟无花果、黄无花果、小圆黄无花果及晚熟无花果等5个品种。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无花果的很多传统 “民间处方”,与其他植物配伍,在医药上有很多作用。此外,在庭园绿化上也大量应用无花果,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对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民间无花果传统利用进行调研,有利于深度开发无花果资源,也将对维吾尔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产生影响。
由于虾青素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近几十年来,虾青素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以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DII) 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源, 检索并分析了数据库中关于虾青素的所有专利产出, 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 (TDA) 分析工具和Thomson Inovation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专利申请趋势、高产机构、核心技术、专利布局、热点技术领域等方面的计量分析,揭示了全球虾青素技术的发展现状,探索我国发展虾青素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虾青素的应用集中在鱼类饲料的添加剂和疾病治疗两个领域。日本、美国和中国为排名前三的优先权受理国,日本公司的申请数量占主导地位,从专利布局看,杜邦和东曹公司几乎全部集中在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和微生物或酶其组合物这两个领域,而排名靠前的日本公司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制备或加工处理以及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特定治疗活性三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