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西南部横断山区夏季开花的27科43属46种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花粉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结果表明,花粉类型以近长球形—长球形和长球形为主,分别为271%和25%,还有少量的为球形,近球形—近长球形,近扁球形和四合花粉。萌发孔以3孔沟为主,占438%,还有3沟,散孔,多沟,三拟孔沟,6沟,单沟等类型。外壁纹饰以细网状为主占50%,还有粗网状,细颗粒状,光滑,刺状纹饰等。这些物种的孢粉学特征为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此外在花粉形态性状基础上,通过SPSS软件聚类分析,对部分同科物种间的鉴定特征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
退化雄蕊是指没有花药或花药不可育的雄蕊,发现于被子植物325%的科以及544%的属中,它们在形态和生化组成上都与可育雄蕊有着显著区别。虽然丢失了产生可育花粉的能力、无法发挥雄性繁殖功能,某些退化雄蕊在进化过程中重新获得了一些有助于植物繁殖成功的新功能。本文将这些具有功能的退化雄蕊细分为8类: (1) 信号型;(2) 报酬型;(3) 欺骗传粉型;(4) 辅助传粉昆虫在花内活动;(5) 辅助授粉;(6) 协助花粉二次呈现;(7) 保护其他花结构;(8) 避免自交。退化雄蕊作为花结构的一部分,其功能集中于促进植物的繁殖成功,主要通过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来提高传粉效率。此外,某些植物的退化雄蕊也可能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并且其功能的强弱与传粉者的种类、行为、大小和频率相关。正确评估退化雄蕊对植物繁殖成功的影响,需要多学科手段来系统的研究,以便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不同近缘关系的物种间退化雄蕊功能的差异,揭示退化雄蕊在被子植物系统进化中的意义。
DNA条形码是一项利用短的、标准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有效识别和鉴定的新技术。菊科橐吾属约140种,是典型的高山植物,种间杂交频繁,形态变异复杂,从形态学方面鉴定近缘种较为困难。本研究选取4个DNA核心条形码片段 (ITS,matK,psbAtrnH和rbcL),对橐吾属35种144个个体进行条形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matK,psbAtrnH和rbcL在种内和种间变异都很小,对橐吾属的物种鉴定率极低;ITS在种间变异率相对较大,物种鉴定率为60%。而各片段联合后的物种鉴定率并未提高。
井冈寒竹复合体 (Gelidocalamus stellatus Wen complex) 包括井冈寒竹 (Gelidocalamus stellatus)、蒙竹 (Gauritus)、小蒙竹 (Gmonophyllus)、多叶井冈寒竹 (Gmultifolius) 和武功山短枝竹 (Gwugongshanensis),其分类处理尚存在争议。通过对该复合体13个自然居群的13个主要分类性状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 13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枝下高变异幅度最大 (276%),叶长宽比变异最小 (64%);2) 胸径、节数、枝下高、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和枝盘数等7个性状在模式产地井冈山4个居群间较为稳定,但可以将复合体居群进行有效区分,可能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3) 九凝山居群 (JYM) 和小龙归 (XLG) 居群表型与井冈山居群 (JGM) 的最为相近,连坪乡 (LPC) 和黄河村居群 (HHV) 叶片性状以及武功山居群 (WGM) 秆的特性与其它居群有显著的差异,杆子坑 (GZD) 和溶家洞 (RJC) 居群分枝数明显多于其它居群。结合秆箨和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我们对该复合体不同居群的分类处理进行了讨论,不支持多叶井冈寒竹新种的成立,支持将蒙竹废除;建议将小蒙竹和武功山短枝竹作为井冈寒竹种下单位处理。
浙江南麂岛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主岛,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科267属393种 (包含种下分类等级);扣除栽培种和逸生种,则南麂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尚有81科210属304种;分析表明:从科的层面看,蕨类植物的最大科为凤尾蕨科 (Pteridac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海金沙科 (Lygodiaceae)、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种子植物的最大科多为世界广布类型,小科占据了比例和数量上的优势,其中百合科 (Liliaceae)、石蒜科 (Amaryllidaceae)、荨麻科 (Urticaceae)、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等因具有较高的VFICS/WFIW比值而构成南麂岛区系表征科;从属的层面看,区系主体由泛热带分布 (3810%)、北温带分布 (1630%) 和东亚分布 (1131%) 3大类型构成,其中热带性质分布属共102属,占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6072%,温带性质分布属共66属,占3928%;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和计算R/T比值比较与其余6个参照地区的联系,表明南麂岛与浙江乌岩岭在区系成分关系上最为接近;从种的层面看,可将南麂岛野生种子植物划分为7个亚型,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分布亚型 (5390%) 为南麂主要来源,华南分布亚型 (2078%) 次之。南麂岛具有鲜明的华东区系的南北过渡特征且更具热带亲缘性质,区系划分应处于华东区系的南缘。
报道了秃疮花属3种,即苣叶秃疮花、秃疮花和宽果秃疮花共11个居群及其姐妹类群海罂粟属1种 (海罂粟) 一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表明,秃疮花属全部三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海罂粟的染色体数目为2n=10,并且是该属中新发现的最小数目。
报道云南中越边境西隆山苦苣苔科一新种,即金平漏斗苣苔 (Raphiocarpus jinpingensis WH. Chen & YM. Shui)。该新种在花冠形态和淡黄色花色特征上近似合萼漏斗苣苔 (Rpetelotii (Pellegr.) Burtt),但是植株密被柔毛、萼筒与萼裂片近等长而与后者不同。对该新种的种子和花粉的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描述了采自中国云南东南部红河县的苦苣苔科一新种——红河短檐苣苔 (Tremacron hongheense),新种与该属模式种短檐苣苔 (Tremacron forrestii Craib) 最为相似,区别在于该新种叶片正面疏被长刚毛,而非较密的白色贴伏短柔毛和稀疏锈色长柔毛;花冠筒外面具白色短腺毛,而非近无毛;花冠檐部裂片顶端呈红色,且质地加厚(特别是上唇裂片),而非黄色且同质地;雄蕊长约16~18cm,而非04~12cm长; 退化雄蕊长05~14cm,而非02~04cm长。
报道了广西石灰岩洞穴植物一新种——木论耳蕨 (Polystichum mulunense XL. Shen & RH. Jiang),本种形态特征近似广西耳蕨 (Polystichum guangxiense WM. Chu et HG. Zhou) 和凤山耳蕨 (Pfengshanense LB. Zhang et H. He),不同之处在于本种根状茎的鳞片披针形,边缘被稀疏的细齿;叶片基部略收缩;小羽片长斜方形至斜方形,革质,疏生,以60~70°的角度斜升羽轴。
描述了光萼苔属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卷瓣光萼苔Porella recurveloba和多齿光萼苔全缘变种Pcampylophylla (Lehm. & Lindenb.) Trev. var. integra,它们分别采自中国甘肃和云南。提供了上述新分类群的描述和线条图,并且讨论了与它们形态相似种类之间的区别特征。
大团囊虫草是一类寄生型真菌,绝大多数以大团囊菌为宿主,只有3个种寄生在甲虫和蝉的幼虫体内。我们从采集自中国五个省份和南极长城站的42份地衣标本中分离得到了64株大团囊虫草属真菌菌株,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这些真菌可能不是相同的种类,显示有多个种类的大团囊虫草属真菌广泛定植于地衣体中。与高等植物共生的内生真菌通常对宿主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地衣内生真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来源于地衣共生真菌或光合共生物,因此地衣内生真菌与共生真菌之间很有可能是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本研究发现大团囊虫草广泛伴生在地衣体内,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木质藤本导管直径大,容易发生气穴化,根压可能在气穴化导管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旱季和雨季监测32种木质藤本的根压,分析了根压与系统发育、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木质藤本均有根压,最大根压范围2~138kPa。旱季有72%的木质藤本根压较小 (<15kPa),但能全天维持正压。根压日变化规律有3类。第Ⅰ类:旱季与雨季均有明显日间波动;第Ⅱ类:旱季与雨季均没有明显日间波动;第Ⅲ类:旱季与雨季只有一个季节有明显日间波动。根压种间差异大,豆科与葡萄科的木质藤本具有较大根压,表明系统发育对根压有一定的影响。根压对光合有效辐射有较好的响应,但多数情况下根压与降雨、饱和蒸汽压差的关系不显著。环境因子对根压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拟南芥WRKY8转录因子能与VQ蛋白家族成员VQ9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植物的耐盐反应。本研究中进一步发现,WRKY8能与多个VQ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相互作用,其中VQ5、VQ10、VQ11、VQ16、VQ20、VQ23及VQ32等与WRKY8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而VQ13、VQ14、VQ17、VQ21、VQ25及VQ31等与WRKY8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基因表达分析表明,WRKY8相关的VQ10、VQ11及VQ23基因受ABA诱导明显,其中VQ23基因受ABA诱导最高达241倍,表明它们可能参与调控植物体内的ABA信号传导途径。此外,VQ10、VQ11及VQ23基因的表达还受高盐、高渗透压、低温或高温胁迫的诱导。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VQ10蛋白特异性的定位于细胞核,而VQ1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研究结果表明,WRKY8转录因子相关的VQ10、VQ11及VQ23蛋白可能参与调控植物多种非生物逆境反应。
为找出一条黄芪种质长期包埋脱水法保存和包埋玻璃化法保存的程序,以来源于黄芪离体生长腋芽的黄芪茎尖并包埋成海藻酸钙珠。随后,在MS+075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25℃下预培养5d后,放于干硅胶上无菌干燥5h,直至含水量达231% (以鲜重为基础) 时将材料投入液氮保存。保存1d后,茎尖在40℃水浴中化冻2~3min并转入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再生培养,2周后大约50%的茎尖可再生出芽。黄芪茎尖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也被优化,同样包埋成海藻酸钙凝胶珠的茎尖在MS+1mg·L-1 6BA+005mg·L-1 NAA+075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25℃预培养3d,用2mol·L-1甘油+04mol·L-1蔗糖装载液25℃装载90min并再用PVS2在0℃下处理120min后直接投入液氮。保存1d后,取出材料在37℃水浴中化冻2~3min,并用MS+1mg·L-1 6BA+005mg·L-1 NAA+12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进行10min的洗涤后转入MS+1mg·L-1 6BA+005mg·L-1 NAA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再生培养。茎尖的再生率接近80%。以上两种超低温保存方式均未造成再生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因此,包埋脱水法和包埋玻璃化法两种常规方法对于黄芪茎尖超低温保存来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种子在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主要的抗氧化酶和代谢产物在有效清除活性氧和保证种子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马边自然保护区采集的珙桐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从休眠解除进入萌发阶段过程中的主要抗氧化酶的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层积初期,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歧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活性均上升,但总抗氧化能力 (TAOC) 下降。可溶性蛋白质 (Pr) 下降而抗坏血酸 (Vc)、游离氨基酸 (FAA) 含量增大;层积中期,SOD活性和TAOC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尽管CAT和GR活性下降,但POD活性保持较高的水平;层积后期,SOD和CAT活性较低,POD、GR活性和TAOC, FAA和Vc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萌发阶段,各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显著增加 (P < 005),Vc和FAA含量显著增加,Pr含量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珙桐种子可以通过各抗氧化酶活性 (POD, CAT, SOD和GR) 和代谢产物 (Pr, FAA和Vc) 间的相互作用,在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先后有效地消除活性氧对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影响,并促进珙桐种子的形态和生理后熟,从而保证种子顺利萌发。
目前育种者对不结球白菜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夏季及秋冬季弱冬性品种上,对适宜春季栽培的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育种研究鲜有报道,然而市场对不结球白菜的周年生产要求迫切。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抽薹期基因型的不结球白菜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时期的筛选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I对4个不结球白菜自交系抽薹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对其抽薹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交系M1112和M1114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具有作为耐抽薹亲本材料的潜力;抽薹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742%和9141%,抽薹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因此,在早世代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途径。
主动自交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植物在面对极端环境,例如传粉者稀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繁殖保障机制,它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近交衰退和花粉或胚珠贴现。在姜科植物部分属,如山姜属和豆蔻属当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作花柱卷曲(flexistyly)的特殊机制。过去的研究认为这种机制的意义在于避免自交和性别干扰,但是根据我们的野外观察,如果下垂型花朵的花粉在其花柱开始向下弯曲时仍然留在花药之上,柱头就很有可能接触到花粉从而完成主动自交。为此我们探索了红豆蔻 (Alpinia galanga) 的繁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 红豆蔻自交亲和,并存在一定的近交衰退;(2) 上举型为异交,较之下垂型投入了更多的资源;(3) 上举型的花粉胚珠比显著低于下垂型,由于红豆蔻的胚珠数是固定的六枚,故两种表型花粉胚珠比的差异反映了其花粉数目的差异。这可能与上举型仅仅为下垂型提供花粉,而下垂型除为上举型提供花粉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花粉以备自交所需。因此,红豆蔻当中存在主动自交机制,并且其花柱卷曲机制在避免不必要的自交和性别干扰的同时,也为作为繁殖保障所必需的延迟主动自交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控制主动自交发生的时间达到避免三种功能之间的相互冲突。这种只在姜科植物当中存在的特殊机制充分展示了其进化过程中对不利环境的适应。
对红芽芋 (Colocasia esculenta var. cormosus ‘Hongyayu’)茎尖的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茎尖从培养8周的试管苗上切下并包埋成海藻酸钙凝胶珠,并在MS+35mg·L-1 6BA+05mg·L-1 IBA+ 01mg·L-1 GA3 +03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预培养24h,随后用2mol·L-1甘油+04mol·L-1蔗糖的混合物在25℃下装载30min,并用PVS2在25℃脱水20min后将包埋的茎尖直接投入液氮保存。保存1d后取出材料在40℃水浴快速复温3min后,吸去冷冻管中PVS2,并用MS+35mg·L-1 6BA+05mg·L-1 IBA+01mg·L-1 GA3+12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在25℃洗涤3次,每次10min。最后将茎尖接种于MS+35mg·L-1 6BA+05mg·L-1 IBA+01mg·L-1 GA3的固体培养基上,暗培养3d后转入正常的光周期中培养。红芽芋茎尖冻后成活率约为80%,其再生植株没有发生形态学的变化。这种包埋玻璃化法程序有望成为红芽芽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常规方法。
种子库是对野生植物进行长期迁地保存的重要手段,但不适用于种子脱水敏感的植物。樟科植物中有不少为我国南方常见的重要经济林木,许多种类具有较高的生态及经济价值,但关于其种子萌发及脱水耐性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十分缺乏。本研究选取来源于5个属的9种樟科植物,对其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利用100粒种子法原理确定其脱水耐性。结果表明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种子可能具有中度生理休眠;毛尖树 (Actinodaphne forrestii)、倒卵叶黄肉楠 (Actinodaphneo bovata)、米槁 (Cinnamomum migao)、网叶山胡椒 (Lindera metcalfiana var. dictyophylla)、香叶树 (Lindera communis) 及多果新木姜子 (Neolitsea polycarpa) 的种子具有浅生理休眠;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 及粉叶楠 (Phoebe glaucophylla) 的种子可能不具有休眠。全部9种樟科植物种子在脱水到286%~716%含水量后均失去全部活力;而保湿保存的种子含水量保持在1732%~4487%之间,仍保持全部或大部分活力;因此该研究涉及的9种樟科植物都是脱水敏感性种子,不适合传统的种子库保存方法。
植物是发现先导药物的天然宝库,目前抗糖尿病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植物。从植物中发现抗糖尿病药物的关键在于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为获得一个更稳定、筛选结果更可靠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模型,本文对基于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药物筛选模型进行优化。文献报道的该类模型,只将胰岛素作为阳性对照,而本文同时将胰岛素和罗格列酮作为阳性对照,使模型更加稳定、筛选结果更加可靠。此外,本文还以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剂Akt1/2抑制剂作为另一阳性对照,使之还可应用于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剂的筛选,扩展了该模型的用途。最后,对16个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在该模型进行筛选,其结果稳定,并发现3个活性化合物。进一步对活性化合物X15、X16进行浓度梯度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活性都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X15和X16的细胞增敏活性的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并为后期可能的药物开发提供分子候选。
在秦岭山脉中段设置15个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调查样地,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建群种径阶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该混交林的群落学特征,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技术 (CCA) 探讨了环境因子 (地形、土壤养分) 对群落物种分布及建群种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期揭示研究区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的共存机制。结果如下:(1) 15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9种,隶属于53科102属,油松和锐齿槲栎的建群种优势地位突出,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科分别有:蔷薇科 (10属13种)、菊科 (6属10种)、百合科 (5属10种) 和禾本科 (6属6种);(2) 生态位计算结果表明,油松生态位宽度 (Bi=2674) 和锐齿槲栎生态位宽度 (Bi=2679) 均高于其它伴生种,且二者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极小 (< 01);(3) CCA排序显示,有机质、全氮、海拔和坡度是影响混交林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生境因子;(4) 两种建群树种各自的4项形态特征指标 (胸径、树高、株数、冠幅面积) 沿着环境梯度在CCA二维排序图中呈现出明显相反的分布格局,海拔、坡位和速效氮是形成这种格局的主导因素;(5) Godron坐标计算结果表明该混交林群落稳定性相对较高,且油松、锐齿槲栎种群的径阶结构均表现为增长型。综上所述,秦岭山地海拔、坡度、坡位和土壤氮素等生境异质性促进了油松、锐齿槲栎的生态位分化,并能维持混交林群落中这两个建群树种的长期共存。
皱叶瘤果茶 (Camellia rhytidophylla) 是颇具经济价值的特有濒危植物,分布于贵州高原亚地区 (ⅢD10d) 开阳县花梨镇洛旺河流域海拔573~920m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研究其种群生命特征与保育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皱叶瘤果茶疑似分布区 (6km2) 开展踏查,在密集分布区设置样地进行详查,分析其种群结构、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皱叶瘤果茶种群结构为增长型,幼龄树在种群中占的比重达4638%,种群密度大小为幼龄树>中龄树>成年树,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分别在Ⅰ龄期和Ⅳ龄期出现2个高峰,随后又同时在Ⅲ龄期和Ⅵ龄期出现2个低谷。2个样地内的幼树种群在所有尺度下均呈集群分布,中龄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上则表现为随机分布,成年树种群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和生境异质性而使空间分布格局明显不同。各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关系不密切,均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皱叶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其物种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繁殖率极低是限制种群扩散的关键因素,生境异质性、山丘阻碍种子散布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其种群狭限分布的主要原因。
辽东栎 (Quercus wutaishanica) 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辽东栎作为山西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山西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以辽东栎为对象的成果颇多,对其林下草本层的研究少有报道。太岳山辽东栎群落随着环境梯度 (海拔) 的变化,林下植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草本植物对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能较好地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太岳山七里峪辽东栎群落,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并结合频度,在辽东栎林下草本层选取27个优势度相对较大的物种进行种间联结和相关性分析。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辽东栎林林下草本层优势种种间联结性,并根据此联结性及其聚类分析,以优势种为主体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显示如此划分可行性高,可将辽东栎林下草本层优势种共划分为七组功能群:Ⅰ“广布型”,Ⅱ“森林边缘草甸型”,Ⅲ“湿润疏林型”,Ⅳ“耐寒林隙型”,Ⅴ“山坡林缘型”,Ⅵ“高山型”,Ⅶ“阴湿型”。研究表明:通过水热梯度下草本植物功能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辽东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共有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63种,隶属于76属31科。西双版纳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以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 (Athyriac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凤尾蕨科 (Pteridaceae)、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的植物最为丰富,亚洲热带分布成分占绝对优势。这363种蕨类植物中,以陆生种类最多,有246种,占总种数的678%,其次是附生和石生。本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若干意见。
块菌作为可食用的地下外生菌根真菌,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学意义。中国白块菌资源虽然被不断的描述和报道,但形成机制尚未为人所知。前人研究表明,块菌的菌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块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攀枝花块菌 (Tuber panzhihuanense)华山松 (Pinus armandii) 菌根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可培养的方法揭示了其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结果显示,在所分离到的细菌中,βProteobacteria占了最大的比例 (3098%),以Burkholderia为优势类群,其次是以Pseudomonas为代表类群的γProteobacteria (288%),另外,αProteobacteria (1467%) 的主要代表类群为Phyllobacterium和根瘤菌Rhizobium;此外,还分离到了分别以Arthrobacter和Bacillus为优势菌群代表的Actinobacteria (125%) 和Firmicutes (76%);Bacteroidetes中只有唯一的代表菌株Chryseobacterium ureilyticum。另外,就目前对块菌属子实体及其根际土壤内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收集来源于16个国家和地区的345份香稻和89份非香材料开展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77对SSR标记,共检测出573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信息含量 (PIC) 变幅为0090~0845,平均为0516;基因多样性 (GD) 变幅为0091~0859,平均为0573;主效等位基因频率 (MAF) 平均为0540,变幅从0251~0953。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将434份材料分成3个亚群,亚群与亚群间FST平均为-0116,变幅从-0623~0494;据Nei’s方法计算的亚群间遗传距离从0207~0355;各亚群内的主效等位基因频率为0408~0746,基因多样性变幅为0354~0699,多态信息含量则从0320~0658。通过对18个水稻品种中的6个线粒体基因测序结果发现5个基因内不存在核苷酸的差异,仅Mit4中包含了3个SNP的两种基因型,可以作为反应籼粳分化与香味基因进化的重要功能标记。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不同香稻材料间以及与非香稻资源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香稻种质资源和优质香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是传统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基础。在西藏东部地区,传统藏药植物山莨菪 (Anisodus tanguticus) 是当地牧民防御冬季低温灾害对牲畜造成伤害的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7个村13个关键信息员,以及2个村以畜牧为主的牧户进行了访谈调查。对牧民秋季收割山莨菪地上枯枝部分以备冬季饲喂家畜作为防御冬季雪灾和冷害等传统知识和实践进行了记载。针对山莨菪含剧毒的问题,牧民采取严格控制采收时间和饲喂对象的方法来解决。当地社区积累了关于山莨菪生长习性、用法、功效等方面较为完整的知识,并通过对其权属进行民间界定,实现了对资源的良性管理。这一案例表明:人类在与自然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传统知识能够为其防御自然灾害,降低气候风险起关键性作用。
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及后期整理分析等,初步研究了泉州闽南饮食文化中野生药用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 泉州闽南饮食文化中,可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约有56科117属148种,其中野生蔬菜46种、药膳植物37种、代茶植物38种、野果植物22种、调味植物4种、制作凉粉植物1种;2)这些植物中种类较多的科是:菊科 (Compositae)、禾本科 (Gramineae)、唇形科 (Lamiaceae)、蔷薇科 (Rosaceae )、豆科 (Leguminosae)、茜草科 (Rubiaceae)、百合科 (Liliaceae)、兰科 (Orchidaceae) 和桑科 (Moraceae);3)对各种野生药用植物在区域内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如何传承民间的野生植物饮食文化和保护这些药食两用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