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5年, 第3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5-09-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张永增, 孙文光, 高彩珍, 曹文娟, 张永洪, 李志敏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493-51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19
    摘要 ( 2458) PDF全文 ( 33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取瑞香科瑞香属 (Daphne) 植物56种 (变种)、荛花属 (Wikstroemia) 植物45种(变种),及12种外类群植物,进行叶表皮微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瑞香属和荛花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大多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垂周壁大多为平直、弯曲和浅波状,大小为30~40μm × 10~20μm,部分具毛。气孔呈随机分布,大小为20~36μm × 17~25μm,宽椭圆形或窄椭圆形,气孔密度为100~250S/mm2,气孔主要类型为无规则型 (anomocytic)。瑞香属与荛花属的叶表皮性状整体具有一致性,两属间没有典型区别特征,很多性状在两个属中呈交叉分布,不反映瑞香属和荛花属分别是自然 (单系) 类群。毛管花属 (Eriosolena) 植物特有的乳突 (papillae) 特征在瑞香属和荛花属植物中均不存在,不支持将其并入瑞香属的分类处理。通过气孔器类型比较分析认为,瑞香属和荛花属与瑞香亚科中的其他属,如鼠皮树属 (Rhamnoneuron)、毛管花属、假狼毒属 (Stelleropsis)、Daphnopsis、结香属 (Edgeworthia) 相比具衍生性状,是衍生类群。

  • 周伟1、2, 李德铢1、2, 王红1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13-521.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11
    摘要 ( 1833) PDF全文 ( 237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花部形态特征在植物交配系统的演化与维持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交配方式的转变将可能伴随着相应花部形态的调整。为探寻交配系统与花形态变异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对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 (Luculia pinceana) 的二态和单态种群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部形态在两种不同花型构造的种群间分化程度显著大于花型构造相同的种群间变异。相对于二态种群而言,长花柱的单态种群中雌雄异位距离缩小,且个体间雌雄生殖器官在空间上的非法重叠程度增高,花部形态的调整能够同时促进自交和同型异交。在异型花柱物种内,异交为主的二型花柱种群向单态种群转变过程中自交比率预期上升,本研究表明花部形态的变异模式与交配系统转变相一致。

  • 辛桂亮, 郑俊鸣, 叶志勇, 张万超, 邓传远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22-53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66
    摘要 ( 1648) PDF全文 ( 26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测量了深圳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8个不同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种群采样点土壤的盐分、pH值和养分,应用生物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观察了白骨壤次生木质部的结构形态,不同样地白骨壤次生木质部均具有:(1) 纤维状导管;(2) 螺旋雕纹和附物;(3)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4) 内含韧皮部。依据结构-功能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这些特化结构均有利于提高白骨壤在 “生理干旱” 生境下栓塞修复能力,增进水分输导的安全性。对白骨壤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因子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壤盐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在遭受“生理干旱”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白骨壤能形成更高的复孔率,相邻两导管接触壁平均厚度增加,这可能是适应异质生境的结果。

  • 姜紫薇, 刘保东, 成晓, 李晓东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31-53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71
    摘要 ( 1663) PDF全文 ( 287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云贵水韭 (Isoetes yunguiensis) 是云贵高原特产的孑遗蕨类植物,是研究云贵地区古生态和植物演化的活化石,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生殖过程及其濒危原因尚未查明。本文在实现人工繁殖、获得足量研究材料的条件下,用常规半薄切片法,连续观察了云贵水韭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其结果表明:(1) 合子没有休眠期;(2) 合子分裂面与颈卵器长轴呈约30°夹角;(3) 首先发育出第一叶原基和第一根原基,且前者早于后者;(4) 叶舌原始细胞在叶片发育初期就开始了细胞分裂;(5) 颈卵器开口端细胞常出现坏死溃败现象并直接影响胚胎发育;(6) 容易出现畸形胚胎;(7) 片状结构发育迅速,对第二叶原基和第三叶原基有很好的保护作用;(8) 早期维管分化顺序等。探讨了云贵水韭胚胎阶段的生殖生物学规律及其生殖濒危机制,分析了原始维管植物营养器官演化的溯祖形态,为云贵水韭的有效保护积累了技术资料。

  • 黄德青, 李琴琴, 周颂东, 何兴金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37-545.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74
    摘要 ( 1686) PDF全文 ( 34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薤白 (Allium macrostemon) 是葱属中重要的药食同源种类,其系统地位和分类等级迄今尚无统一定论,一直存有争议。为了探讨其系统位置及其与相关类群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nrDNA ITS和cpDNA trnLF序列数据对该种及若干近缘类群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薤白为一单系种,与多系的组Caerulea、Pallasia的部分种类有密切的系统发育关系,而与组Codonoprasum和Allium的种类关系疏远;结合总苞、花丝和子房等形态学特征,不支持将薤白划归Allium组或置于广义的Scorodon组。薤白可能代表一个新的组一级的类群,但尚待增加类群采样(尤其是中亚的种类)进一步研究。本文还在系统发育框架下探讨了中药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基源植物(薤白、藠头、棱叶韭和长梗韭)及Pallasia组部分物种的系统位置。

  • 杨汉奇,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46-55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63
    摘要 ( 2324) PDF全文 ( 286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竹亚科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Munro) 植物发现于云南和西藏两省区,集中分布于云南。根据形态学性状,以及近年来叶片微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作者对我国空竹属物种进行了整理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果显示,我国空竹属现知有7种,云南均有分布:薄竹 (Cephal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DZ. Li et HQ. Yang)、空竹 (Cfuchsianum Gamble et Hook. f.)、独龙江空竹 (Cmannii (Gamble) Stapleton et DZ . Li)、小空竹 (Cpallidum Munro)、屏边空竹 (Cpingbianense (Hsueh et YM. Yang ex Yi et al.) DZ. Li et HQ. Yang)、红毛空竹 (Csanguineum (WP. Zhang) DZ. Li & HQ. Yang)、真麻竹 (Cscandens Bor)。薄竹属 (Leptocanna Chia et HL. Fung) 和毒空竹 (Cvirulentum YM. Yang et F. Du) 分别为空竹属和空竹的异名。另一方面,原置于空竹属的香糯竹 (Cpergracile Munro) 和金毛空竹 (Cvirgatum (Munro) Kurz) 的形态特征则更接近狭义的竹属 (Schizostachyum Nees),应该处理为狭义竹属成员。本研究对空竹属今后的修订工作有重要意义。

  • 邱志敬, 李超群, 王印政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51-55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18
    摘要 ( 6485) PDF全文 ( 252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云南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即光喉石蝴蝶 (Petrocosmea glabristoma ZJ. Qiu & YZ. Wang),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以及分子系统学证实。该新种在形态上和大理石蝴蝶 (Pforrestii Craib) 以及东川石蝴蝶 (Pmairei Lévl.) 相似,但叶片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花冠内面,尤其在喉部,光滑无毛,花丝显著较短明显区别于后者。

  • 杨珍珍1、5, 陈文红1, 盛家舒2, 罗林3, 张嵘梅4, 税玉民1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57-56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32
    摘要 ( 2012) PDF全文 ( 29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孟连秋海棠 (Begonia menglianensis YY. Qian) 曾被归并到歪叶秋海棠 (Begonia augustinei Hemsl.)。经过对比模式标本和模式产地标本,作者发现孟连秋海棠是个独立的种,在果的形态上它与大王秋海棠 (Begonia rex Putz.) 最为相似,但果实上最大翅的上缘有一个近三角形的平面可以很容易将二者分开。作者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并对花粉和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 汪健, 陈文红, HUGHES Mark, 杨珍珍, 税玉民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63-568.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54
    摘要 ( 3880) PDF全文 ( 23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一新种,即赤车叶秋海棠 (Begonia pellionioides YM. Shui & WH. Chen)。此新种特产于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山生境,与海南秋海棠 (Begonia hainanensis Chun & F. Chun) 相似,但不同在于其叶片较长,叶基楔形,叶尖渐尖至尾尖,花被片背面具刺毛,蒴果具上边缘平截的三角形翅。此外,补充描述了秋海棠属等翅组拟长柄秋海棠 (Begonia sublongipes YM. Shui)的花部特征。

  • 谢宁, 孙茂盛, 杨汉奇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69-571.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37
    摘要 ( 2116) PDF全文 ( 27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宁南方竹和香竹两个竹种果实形态特征迄今未见正式报道;云南龙竹果实虽有报道,但形态描述与本文采集的种子标本差异较大,可能为竹种鉴定有误。本文根据在云南采集到的三个竹种的果实标本,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将增进对竹子果实性状的认识,为今后竹亚科研究专著的修订工作提供更翔实的资料。

  • Ataei-e jaliseh Somayeh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72-576.
    摘要 ( 1137) PDF全文 ( 22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he vascular flora of the Siahrude Rudbar protected area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years 2007 and 2008. It is a sylvatic area in the Guilan province with a total area of approximately 28289 hectares. A total of 711 plant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nd 616 species, subspecies, and varieties, belonging to 373 genera and 101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Of these, 14 species (23%) are endemic to Iran. The documented flora exhibited many typically Hyrcanian species, including Hyrcanian endemics. The global phytogeographical affinities of the species were as follows: EuroSiberian 212%, IranTuranian & EuroSiberian 168%, Pluriregional 117%, IranTuranian 106%, and Cosmopolite 55%.

  • 王其娟, 陈利钢, 余迪求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77-585.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22
    摘要 ( 1605) PDF全文 ( 289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WRKY转录调控因子基因家族是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超级基因家族,其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响应逆境胁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本研究首先检测了AtWRKY71在不同组织器官,发育阶段,激素处理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约12周大的WT植株的不同组织器官中,AtWRKY71主要在根部表达,同时与14d龄的幼苗相比,AtWRKY71在8d龄的幼苗中有更强的表达。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AtWRKY71受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SA),乙烯 (ethylene, ET),茉莉酸 (jasmonic acid, JA) 以及细菌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诱导表达。此外,和野生型植株相比,组成型表达AtWRKY71一方面使植株生长发育变缓且出现锯齿状叶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植株对Psyringae的敏感性,并抑制了多个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病程相关基因 (pathogenesis related gene, PR) 的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tWRKY71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调节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防御反应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 憨宏艳, 许宁, 李珊, 张雪梅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86-59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07
    摘要 ( 2124) PDF全文 ( 24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拟野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吸胀期低温处理对水青树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限制水青树种群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水青树种子的吸胀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其吸水量将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30%土壤湿度条件下基本达到充分吸胀状态;(2) 随着野外埋藏时间的延长,水青树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及含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活力指数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3) 经不同低温处理的水青树种子,在20%或30%土壤湿度吸胀条件下,其萌发特性达到最高;(4) 在20%土壤湿度条件下,低温处理2~4d或21~28d时,0℃最适于水青树种子的萌发;在30%土壤湿度条件下,低温处理14~28d时,-7℃最适于水青树种子的萌发;(5) 在相同冷冻时间的条件下,随温度的降低,落叶中水青树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变化;在相同低温条件下 (0℃低温除外),种子的萌发率会在冷冻28d后有所提高。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吸胀期低温处理对水青树种子的萌发并无抑制作用,并不是限制水青树种群更新的主要因素。

  • 徐玉仙, 张微微, 莫海波, 李春, 曹建国, 田代科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595-60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04
    摘要 ( 2165) PDF全文 ( 257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ESTSSR分子标记对30个亚洲莲、6个美洲莲及14个亚美杂交莲品种 (野生居群) 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23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52对 (423%) 扩增稳定、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利用这52对引物对50个不同类型代表的莲属品种进行扩增,共获得177条多态性条带,引物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性信息量 (PIC) 的范围分别为2~8个和063 (NNFB1059) 091 (NNFB750),平均为34个和079。利用NTSYSpc2.11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50个荷花品种材料遗传相似系数为024~086;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37处供试荷花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亚洲莲品种均聚类在I、II类群中,III类群绝大部分为亚美杂交莲品种,IV类群为美洲莲,亚美杂交莲品种与亚洲莲品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与传统分类及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 叶林江1 , 张志荣3, 孙志霞1, 田双1、2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05-61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4164
    摘要 ( 2036) PDF全文 ( 29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核DNA含量 (2C值) 作为描述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主要特征参量,对植物资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木兰科 (Magnoliaceae) 中10个代表性属,即木兰属 (Magnolia)、含笑属 (Michelia)、木莲属 (Manglietia)、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盖裂木属 (Talauma)、合果木属 (Paramichelia)、观光木属 (Tsoongiodendron)、华盖木属 (Manglietiastrum)、单性木兰属 (Kmeria) 和拟单性木兰属 (Parakmeria) 下的23个种;以玉米 (Zea mays) 核DNA含量 (545pg/2C) 为标准,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各样品的核DNA含量 (2C值)。结果表明,23个种的核DNA含量从325pg (317850Mbp) 到1361pg (1331058Mbp) 不等;且CV值均<5%。本研究结果可为木兰科中主要属下单元基因组大小的评估和其他植物核DNA含量的测定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木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奠定基础。

  • 陈莹, 范旭丽, 高江云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11-615.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12
    摘要 ( 2063) PDF全文 ( 25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旗兜兰的种子非共生萌发与试管苗快速繁育开展研究,对比了不同培养基、预处理、种子成熟度及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白旗兜兰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是授粉后270d的种子,在1/4MS+10%椰汁培养基上,用1% NaOCl溶液处理种子40min并在播种后的前4周进行黑暗培养。最适合原球茎转化幼苗的培养基是30g·L-1花宝一号+10mg·L-1 NAA+05g·L-1活性炭+10%香蕉匀浆, 而最佳幼苗生根壮苗的培养基是30g·L-1花宝一号+10mg·L-1 NAA+10mg·L-1 6BA+05g·L-1活性炭+10%香蕉匀浆。

  • 庞莉莉, 李玉双, 陈洁, 孙建云, 王庆亚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16-628.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01
    摘要 ( 1749) PDF全文 ( 269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普遍调查、样方和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莎草科 (Cyperaceae) 植物多次实地调查并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分布特点、分布格局及资源应用价值,以期建立江苏省莎草科植物种质资源库,了解其分布特征、资源应用现状,进而保护其物种多样性并进一步开发利用。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莎草科植物共16属116种,其中7变种,香附子、碎米莎草等10种植物在江苏省普遍分布,分布范围广泛,物种丰富度较高;在属和种的分布类型上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为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其分布中心在连云港、盐城及南京、常州一带;且集中分布在低海拔段;此研究可为莎草科植物资源的科学收集、有效保护、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丁鑫1、2, 肖建华1、2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29-639.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02
    摘要 ( 2067) PDF全文 ( 371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楠木 (Phoebe zhennan) 是我国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贵木材树种。本研究对楠木开展了全面的野外调查,区分其混淆种,并估测其潜在分布范围。调查发现,楠木零星分布于四川盆地及贵州北部地区;由于人为砍伐与生境破坏,楠木多分布于更新差的风水林,很少分布于自然林,部分散布于竹林中,天然更新的居群极少。通过形态比较与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把楠木与混淆树种黑壳楠 (Lindera megaphylla) 和细叶楠 (Phoebe hui) 进行区分。通过分布区估测发现,楠木现在的潜在分布区为四川盆地及贵州北部,但贵州北部的分布明显破碎化,未来气候变暖将促使楠木的最适分布区破碎化加剧,使其分布区向北迁移,范围进一步缩小。针对楠木的野生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与建议。

  • 侯昭强, 周丹, 侯淑娜, 马晨晨, 代俊, 肖之强, 杜凡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40-64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25
    摘要 ( 2454) PDF全文 ( 31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藤枣 (Eleutharrhena macrocarpa) 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极小种群物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标本记录、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藤枣的地理分布、群落及种群状况等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 中国藤枣自1910年首次采到标本以来,至今共统计到19个分布点; (2) 藤枣间断分布于云南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及广西那坡等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其生境破坏严重,原记录中有9个分布点消失,现存比较可靠分布点仅10个; (3) 藤枣数量极少,目前调查可靠数量仅约40株,且未见幼苗,表明天然更新困难。基于调查结果,讨论其濒危原因,为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杜钦, 韦文猛, 米东清
    Plant Diversity. 2015, 37(05): 647-65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515010
    摘要 ( 1980) PDF全文 ( 30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与京族传统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是京族作为海洋民族的重要标志,但这些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知识面临严重丢失的危险。为了保存和延续京族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调查京族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植物种类,记录植物具体用法与文化意义。研究发现:京族民俗文化中使用的红树林植物共有14种,民俗信仰红树林植物有4种,社会民俗红树林植物有11种,物质民俗红树林植物有7种,同种植物常承担多种民俗功能;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老鼠簕 (Acanthus ilicifolius)、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 是与京族民俗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三种红树林植物。研究既能深入诠释京族的海洋文化特征,还有助于补充丰富有关红树林的民族植物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