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4年, 第36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4-07-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曹丽敏, 王志新, 曹明, 刘健晖, 林琼, 夏念和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19-43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09
    摘要 ( 2435) PDF全文 ( 33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国产狭义无患子科25属27种植物的叶脉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叶脉均属于羽状脉类型,其中多数为曲行羽状脉,部分为直行羽状脉;叶缘有全缘、具齿和深裂3种类型;二级叶脉具有分支和不分支两种类型;大部分种类具二级间脉,少数不具间脉或间脉不明显;多数种类的三级脉为结网型和贯串型并存;网眼的发育有完善和不完善2种类型;盲脉有简单、具分支和无盲脉3种类型。叶脉形态研究结果支持文冠果亚科以及广义鳞花木属概念,观察发现龙眼属、荔枝属与韶子属从脉序特征方面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编写了国产无患子科叶片脉序特征检索表。

  • 朱俊义, 张力凡, 沈鹏, 任保青, 梁宇, 陈之端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33-44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15
    摘要 ( 2918) PDF全文 ( 34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桦木科榛属榛、毛榛和滇榛的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榛属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2个花原基;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心皮原基,形成二心皮雌蕊;雌蕊基部有2层花被原基,内层花被原基环状,外层花被发生于花原基近轴面和远轴面,近轴面和远轴面的花被不均等分化,外层花被发生早于内层花被。雄花序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2枚次级苞片和4~6个雄蕊原基,形成4~6枚雄蕊,每个雄蕊具4个药囊,在雄蕊原基分化形成4药囊雄蕊过程中,出现雄蕊原基纵裂,并且花丝纵裂至基部。为进一步全面探讨桦木科属间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证据。

  • 叶林江, 王静, 孙鹏, 董书鹏, 张志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43-448.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91
    摘要 ( 2415) PDF全文 ( 26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代表性的建群种之一,由于生境片段化的影响,其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受到严重威胁。为研究钩栲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特征,本研究从来自中华栲(Castanopsis chinensis)、苦槠栲(Csclerophylla)、尖叶栲(Ccuspidata)、日本栲(Csieboldii)4种栲属植物的5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35个在钩栲中具有稳定PCR扩增的位点;采用4个钩栲群体24个个体进行检测,发现11个位点具有较低的多态性,其中等位基因数目(NA)为2~7,平均45;观测杂合度(HO)为0083~0917,平均0505;预期杂合度(HE)为0236~0667,平均0471。研究结果对钩栲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 王文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49-45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77
    摘要 ( 1988) PDF全文 ( 280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自西藏发现的毛茛科银莲花属三新种,墨脱银莲花Anemone motuoensis,短蕊银莲花Abrachystema和加查银莲花Ajiachaensis,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或其等的独特特征。

  • 毛星星, 刘贤, 张钢民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53-467.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4012
    摘要 ( 2355) PDF全文 ( 35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标本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微形态分析结果和植物地理学资料,对泛喜马拉雅地区铁线蕨属细叶铁线蕨系进行了分类学修订。研究结果表明该系植物囊群盖的形状、末回小羽片上缘锯齿的形态和鳞片微形态特征是物种划分的重要性状。承认泛喜马拉雅地区该系植物分布有7种和2变种,分别是陇南铁线蕨Adiantum roborowskii、肾盖铁线蕨 Aroborowskii var. robustum、毛足铁线蕨Abonatianum、冯氏铁线蕨Afengianum、长盖铁线蕨Afimbriatum、白背铁线蕨Adavidii、长刺铁线蕨Adavidii var. longispina、细叶铁线蕨Avenustum和西藏铁线蕨Atibeticum。对三个分类学名称进行了归并,即将圆齿铁线蕨Adiantum breviserratum处理为长盖铁线蕨Afimbriatum的异名,肾盖铁线蕨Adiantum erythrochlamys处理为Aroborowskii var. robustum的异名,无芒铁线蕨Adiantum bonatianum var. subaristatum处理为毛足铁线蕨Abonatianum的异名。

  • 金桂花, 陈斯云, 伊廷双, 张书东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68-48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88
    摘要 ( 3764) PDF全文 ( 360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苹果(Malus × domestica)是最重要的温带水果之一。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本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已发布的苹果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苹果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0068bp,具有典型的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包含大单拷贝区(LSC),小单拷贝区(SSC)和两个反向互补重复区(IRs),长度分别为88184bp,19180bp和26352bp。基因组共有135个基因(20个基因分布在反向互补重复区,因此整个基因组包含115个不同的基因)。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这115个基因包括8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4个rRNA编码基因和30个tRNA 基因。其中,ycf15,ycf68和infA三个基因包含多个终止密码子,推测可能为假基因。苹果的基因组结构,基因顺序,GC含量和密码子使用偏好均与典型的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类似。在苹果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0个大于30bp的重复序列,其中包括21串联重复,6个正向重复和3个反向重复序列;并检测到237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大部分的SSR位点都偏向于A或者T组成。此外,每10000bp非编码区平均分布有24个SSR位点,而编码区平均有5个SSR位点,表明SSRs在叶绿体基因组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本文对苹果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的报道,将有助于促进该种的居群遗传学、系统发育和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研究。

  • 贾艳霞, 陶发清, 李唯奇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85-49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20
    摘要 ( 2827) PDF全文 ( 25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后衰老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源和外源激素的影响。抑制拟南芥中磷脂酶Dα1 (phospholipase Dα1, PLDα1)的表达后,使得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乙烯加速的离体叶片衰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然而,内源激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野生型和PLDα1缺失型两种基因型拟南芥叶片在3种不同人工老化过程中(离体诱导的、外源ABA和乙烯促进的衰老过程),内源AB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 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和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3)的含量变化。这5种激素对3种不同衰老处理方式的响应模式表明了人工老化过程存在着两个不同阶段,并且在衰老早期每种激素的变化模式相同。PLDα1功能缺失使得激素加速的衰老过程得以延缓,这与内源ABA、MeJA、ZR和IAA的含量变化有关,而与GA3的含量变化无关。同时,ZR和IAA的变化模式也说明了这两种激素的变化可能是缺失PLDα1延缓激素加速的衰老过程这一事件的原因而非结果。

  • 卫晶, 毕润成, 苗艳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497-50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12
    摘要 ( 1878) PDF全文 ( 25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学模型对于非破坏性地研究和预测植物的生长状况非常方便有效。以山西省翅果油树自然保护区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易测的叶长(L)、叶宽(W)和叶绿素含量(SPAD)及其不同的组合作为模型拟合参数,建立了关于叶面积(LA)、叶饱和鲜重(SFW)和叶干重(DW)的预测模型共10个,选择拟合度最好的模型作为LA、SFW和DW的预测模型,这3个模型分别为:LA=3647+0383LW+0001LWS(R=0968),SFW=-0464+0081L+000008LWS(R=0963),DW=-0094+0032W+00001LS(R=0960),并用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LA、SFW和DW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分别达到了高度一致,能够用于对实际未知叶片LA、SFW和DW的预测。

  • 洪森荣, 尹明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05-51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81
    摘要 ( 2353) PDF全文 ( 301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江西铅山红芽芋(Colocasia esculenta var. cormosus cv. Hongyayu)胚性愈伤组织包埋干燥法超低温保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西铅山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包埋干燥法超低温保存较佳的条件为:075mol·L-1蔗糖预培养3d;脱水方式为空气干燥7h或硅胶干燥11h;化冻温度为37℃(2min);冻后培养条件为暗培养7d再转到光周期中培养。此方法超低温保存后的平均成活率约为45%。超低温保存时间以及是否去除包裹的褐藻酸钙对其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形态学和细胞学检测表明红芽芋胚性愈伤组织冻后再生苗与母本材料相比没有发生变异。

  • 李春, 李云驹, Mortimer Peter E., 许建初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14-52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19
    摘要 ( 2906) PDF全文 ( 31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恢复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以及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以云南省昆阳磷矿为研究对象,运用PCRDGGE技术和理化指标测定分析了三种植被恢复模式(芒草丛、旱冬瓜藏柏麻栎混交林、藏柏旱冬瓜混交林)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有助于改善土壤养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均存在差异。(2)土壤细菌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土壤理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3)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与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植被恢复模式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磷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均具有差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植被恢复模式不同,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土壤碱解氮含量不同,其次为植被恢复模式不同。

  • 郭梁, 胡波, 戴君虎, 许建初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23-532.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75
    摘要 ( 2617) PDF全文 ( 25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与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对植物物候影响研究相比,其他气候因素(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对物候影响报道较少,果树花期物候对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响应的研究更是未见报道。本研究以1963-2008年间北京板栗始花物候资料及相应的日光合有效辐射数据为基础,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确定了PAR影响板栗始花物候的两个关键阶段,进而分析了两阶段内PAR、温度及相对湿度变化对板栗花期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北京过去50年两相关阶段内PAR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9月24日至次年2月5日间PAR下降对板栗花期提前具有促进作用,可解释12%的花期提前趋势;2月6日至次年5月31日间PAR下降促使花期延迟,但未达显著水平(P>01)。板栗花期提前主要与2月6日至次年5月31日间温度升高有关,其间温度变化可解释41%的花期提前趋势;其次是相对湿度,PAR变化对花期影响较小。鉴于PAR、温度及相对湿度间的互作效应,PAR和相对湿度对花期物候的影响可由温度效应加以解释。

  • 许再富, 郭辉军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33-536.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218
    摘要 ( 2352) PDF全文 ( 39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低于最小存活种群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简称:MVP) 界线而濒临灭绝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需要最优先保护的物种。“近地保护”是云南省林业厅在近年提出的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一种新方法,它已成为国家林业局的野生植物六大拯救措施之一。根据近年来云南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保护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经笔者对若干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在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条件下的生长与适应性的比较研究,认为对包括极小种群在内的受严重威胁植物的近地保护的有效性远高于对它们的迁地保护。因而,笔者建议,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野生植物近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高风险灭绝机制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恰当的保护方法和科学的措施,以及在近地保护的实践中还必须遵循气候相似、生境相似和群落相似的生态学原则,以减少投入和提高其保护的有效性。

  • 王静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37-544.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95
    摘要 ( 4562) PDF全文 ( 38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凉山彝族传统民俗植物文化在当地彝社会中广泛存在,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在法术仪式、礼仪、节日庆典等方面。采用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凉山彝族传统民俗中使用的植物,共调查到102种,其中,跟婚礼相关的植物21种,葬礼植物24种,成人礼植物11种,日常礼仪植物3种;火把节植物14种,彝族年植物15种;法术仪式植物91种。这些民俗植物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驱鬼、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方面,这与当地彝族崇信鬼神和其崇拜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关,是其自然原始宗教和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

  • 宋卫武, 曾广智, 彭文文, 谭宁华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4): 545-550. https://doi.org/10.7677/ynzwyj201413182
    摘要 ( 2502) PDF全文 ( 253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黄皮(Clausena lansium)根和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claulignan (1)为一个新的木脂体类化合物,通过1D、2DNMR和高分辨质谱确定其结构。化合物2-8首次从黄皮属(Clausena)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6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2503和5399μM;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在DPPH实验中的EC50为26896g·k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