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11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许腊1、2, 陆露1, 李德铢1, 王红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49-25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98
    摘要 ( 5654) PDF全文 ( 516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APGIII定义的川续断目(Dipsacales)忍冬科(Caprifoliaceae)和五福花科(Adoxaceae)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的川续断目分子系统树和花粉形态数据,分析了忍冬科25属和五福花科5属的花粉形态多样性,采用简约法(Fitch Parsimony)推测花粉祖征和演化式样,寻找共衍征和分类性状。选择花粉萌发孔数目、萌发孔类型、花粉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五个关键性状推断了其演化式样。研究表明:三孔沟、近球形、较小花粉、网状纹饰是川续断目花粉祖征。长球型、中等和较大花粉,以及刺状纹饰是忍冬科的共衍征,支持忍冬科和科下分支为单系群。忍冬科花粉刺状纹饰和五福花科花粉网状纹饰明显将两个科区分开来。通过追溯性状演化分析,支持将七子花属(Heptacodium)置于忍冬族(Caprifolieae),以及Zabelia置于刺续断科的观点。

  • 杜新宇1、2 , 成晓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61-26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88
    摘要 ( 4680) PDF全文 ( 547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扇蕨属(Neocheiropteris)为中国蕨类植物4个特有属之一。自Christ建属以来,不同的分类学者对本属的范畴以及系统位置一直存有争议。本研究对扇蕨属和盾蕨属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并对扇蕨属及其近缘类群共14个种的4个叶绿体DNA片段:rbcL、rpS4 & rpS4-trnS IGS、trnL intron & trnL-trnF IGS以及atpB & atpB-rbcL IGS进行测序,应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对序列进行联合矩阵分析,并构建系统树。该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都提出了支持扇蕨属和盾蕨属分立的证据。形态学研究显示扇蕨属和盾蕨属叶片分裂方式、叶被和侧脉特征迥异,支持扇蕨属和盾蕨属的分立;但两属根状茎鳞片的共同特征则反映了两属间的紧密联系。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扇蕨属与毛鳞蕨属和鳞果星蕨属构成姐妹群,其集合与盾蕨属构成姐妹群。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证据,对扇蕨属的系统位置以及范畴进行了深入探讨,扇蕨属包括扇蕨和三出扇蕨,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对三出扇蕨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 刘永良1, 毛建丰2, 王晓茹2, 李悦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69-27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227
    摘要 ( 5073) PDF全文 ( 52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横断山区同倍杂交种高山松与其亲本种云南松的地理隔离机制,采用实际的路线踏查方法,调查了高山松和云南松群体的地理分布情况和开花物候特征,并基于7个气象因子进行了聚类分析。调查研究表明高山松和云南松群体分布在不同的地貌类型中,以云南中甸为临界区,沿着金沙江河谷向北分布高山松,向南分布云南松。云南松的开花物候日期明显早于高山松,聚类分析表明两个物种分别聚为一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高大山系的形成以及海拔的升高将高山松和云南松从地理上隔离开来,两物种的适生区的气象因子的差异造成花期不遇,从而阻碍了两个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进而隔离开来。

  • 许树成1, 祝雪兰2, 张丽3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75-28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97
    摘要 ( 5040) PDF全文 ( 42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蛋白磷酸化在植物细胞脱落酸(ABA)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参与ABA信号途径的蛋白元件仍不清楚。使用改进的体外激酶试验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叶片中,ABA和H2O2能够快速活化蛋白激酶总活性和Ca2+依赖型蛋白激酶总活性;ABA诱导的蛋白激酶总活性增加可以被活性氧的抑制剂和清除剂抑制,蛋白激酶抑制剂不仅可以降低ABA和H2O2诱导的激酶活性增加,而且也可以弱化它们对抗氧化防护酶活性的诱导作用;ABA和H2O2引发的蛋白磷酸化作用显著居先于它们诱导的抗氧化防护作用。使用凝胶激酶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一组分子量分别为66kDa, 52kDa, 49kDa和35kDa的蛋白激酶可能介导了ABA和H2O2诱导的抗氧化防护反应,并且66kDa和49kDa的蛋白激酶可能在ROS的下游起作用, 而52kDa和35kDa的蛋白激酶可能在ABA和ROS的下游起作用。

  • 周鹊, 易君, 杨仲南, 张森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87-292.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93
    摘要 ( 5243) PDF全文 ( 52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以及遗传分析,得到一株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214,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突变基因MS214定位于拟南芥第一条染色体上顶端700kb的区间内。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间内有一个与蜡质合成有关的基因CER1;测序分析表明在突变体ms214中,CER1基因第一个外显子上碱基由C509变成了U509的突变,导致CER蛋白在该处的氨基酸由脯氨酸170变成了亮氨酸170;等位实验结果表明ms214和cer1是等位突变体。ms214突变体的茎和果荚呈现出与野生型不同的亮绿色;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花药发育各个时期无异常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ms214的茎和果荚的表皮没有蜡质的形成,但是突变体成熟花粉粒表面含油层异常,具有许多小的脂肪小滴。这些结果揭示了MS214蛋白质参与蜡质合成过程,而且脯氨酸170是该蛋白质行使功能所必需的。

  • 杨慧1、2 , 高波3, 李唯奇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93-298.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218
    摘要 ( 4746) PDF全文 ( 44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金属离子胁迫导致植物产生多种生理损伤,其中包括膜脂的过氧化。不同的金属离子诱导植物产生膜脂过氧化差异很大,迄今对这些差异与金属离子性质之间的具体关系所知甚少。金属离子对阴离子和其他分子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其电荷数量、半径大小和电子层结构,亦即取决于其极化作用。作者以水培拟南芥与油菜为材料,以不同极化作用的金属离子(Li+、Na+、K+、Ca2+、Fe2+与Fe3+)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极化作用不同的金属离子胁迫拟南芥与油菜1、3、5d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 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相同浓度的一价离子Li+、Na+与K+胁迫5d后,离子半径较小的Li+诱导拟南芥与油菜产生的丙二醛比Na+与K+高2倍以上;相同浓度下电子层结构相同的Fe3+与Fe2+胁迫5d后,电荷高的Fe3+诱导拟南芥产生的丙二醛比Fe2+高2倍以上,而Fe3+诱导油菜产生的丙二醛比Fe2+高5倍以上;相同浓度的二离子Fe2+与Ca2+胁迫,电子层结构复杂的Fe2+比Ca2+诱导更多的丙二醛产生。运用离子势综合表征离子极化能力,则丙二醛的含量与离子势大小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离子诱导膜脂过氧化的胁迫能力与金属极化作用正相关,即电荷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及电子层越复杂,产生氧化胁迫程度越强。

  • 李艳1、2,田波1、3,李唯奇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299-305.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217
    摘要 ( 4138) PDF全文 ( 418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检测了拟南芥野生型(WS)及磷脂酶Dδ缺失突变体在UV-B辐射下的膜脂分子变化,并比较了二者在紫外辐射下的膜脂含量、双键指数及碳链长度的差异。结果发现,紫外辐射导致植株膜脂发生了降解,其中叶绿体膜脂MGDG和DGDG是膜伤害的主要作用靶点,而且突变体中的膜脂降解比野生型剧烈。上述结果说明磷脂酶Dδ的缺失会加剧紫外辐射诱导的膜伤害,导致植株对紫外辐射更加敏感。

  • 陈慧泽, 翟菁如, 杜美婷, 韩榕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306-310.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80
    摘要 ( 4506) PDF全文 ( 470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增强UV-B (10.08kJ·m-2·d-1)辐射后的小麦根尖细胞为材料,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FITC-Ph)为探针,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小麦根尖分裂期细胞肌动蛋白在分裂周期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处理后,间期细胞肌动蛋白纤丝排列紊乱;前期细胞周质中肌动蛋白纤丝变为短的片段,点状荧光随机分布在周质;中期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减弱,明亮的肌动蛋白片段消失,点状荧光消失;有丝分裂后期到末期,成膜体区域肌动蛋白纤丝或成弥散状或完全消失,且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裂及三束分裂等染色体畸变类型和异常分裂现象。

  • 文彬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311-32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91
    摘要 ( 8305) PDF全文 ( 70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了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历史,说明了超低温保存植物材料的多样性,阐述了超低温耐性的生物学基础及超低温伤害产生的原因和类型,介绍了各种常用超低温保存方法的技术要点,并对生产顽拗性种子的植物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作了专门的论述,分析了生产顽拗性种子的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潜力、现状和困难,指出顽拗性种子的超低温保存是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重点和难点,而真正实现用超低温保存技术贮藏顽拗性植物种质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聂传朋, 李焰焰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330-334.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1021
    摘要 ( 3745) PDF全文 ( 468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克隆花粉发育相关基因BcMF13时,用RACE技术进行3′端扩增,得到了两个不同长度的3′转录本。与EST库比对,发现与其相似性高的序列都来源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萝卜属等植物的生殖器官,并且在这些近源属中也出现不同转录本。这些不同转录本的存在说明BcMF13存在剪切异构体,调控过程灵活复杂,反映出该基因具有重要功能。同时,对BcMF13基因的RT-PCR表达研究表明,它只在可育株系中表达,在不育株系中不表达,且主要集中在大花蕾、雄蕊中表达。分析BcMF13推导的蛋白结构,发现其编码的蛋白包含多个生物活性位点。以上结果均表明BcMF13与花粉育性相关,多个剪切异构体的发现说明BcMF13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较为活跃。

  • 吴建国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335-349.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87
    摘要 ( 5978) PDF全文 ( 55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生态位模型,采用A2和B2气候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秦岭冷杉、祁连圆柏、楠木、麦吊云杉、马尾树、领春木和连香树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呈现缩小趋势;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连香树、马尾树、楠木和祁连圆柏呈现减少趋势,秦岭冷杉在1991-2020年及2021-2050年时段呈现减少趋势,之后增加,其它植物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变化下,马尾树目前适宜分布的东南部一些区域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向西南、北部、西部和东北部一些区域扩展;秦岭冷杉目前适宜分布的东南部和东部一些区域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向西南部、西北部和西部一些区域扩展;其它植物目前适宜分布的东部、东南部、南部及东北部一些区域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向西部和西南部一些区域扩展。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相关性并不一致,一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相关系数不显著。另外,一些植物适宜范围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决定系数较小。结果说明,气候变化下,目前适宜范围缩小,新适宜范围主要向高海拔扩展,不同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不同。

  • 刘守江1, 黄尤优2, 胡翠华1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350-356.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242
    摘要 ( 3823) PDF全文 ( 446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以3S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手段,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植被变化研究的传统方法相结合,对小相岭山系主要植被类型在近30年发生复杂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变化趋势相似,在30年中持续增长,增幅分别为17.57%、7.56%;新增斑块与原有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边界复杂的大斑块,景观破碎度和均匀性有所降低。(2)高山灌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90年代面积与数量都有所回升,但新增斑块多数为尺寸较小的斑块,大量小斑块的出现导致景观破碎度和离散度有所增加。(3)高山流石滩植被在30年中不断减少,减幅为6.41%;由于减少的多是小斑块,因此破碎化程度并未加深,且分布的均匀性有所加强。研究结果不仅可以解释该山系主要植被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而且可以阐明其动态演替的方向、过程或扩展潜力。

  • 郎荣1、2, 许建初1, Timm Tennigkeit1, 杨雪飞1, 毕迎凤1、2
    Plant Diversity. 2011, 33(3): 357-363. https://doi.org/10.3724/SP.J.1143.2011.10192
    摘要 ( 4739) PDF全文 ( 51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保山市杨柳白族彝族乡实地调查的86块云南松样地数据,使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拟合优选常用树木生长方程,建立了包括地位指数、密度指数、平均直径和蓄积量的生长模型。经验生长方程Schumacher的拟合度与其它方程相近,但模型中参数变异系数均比其余方程低,为地位指数、平均直径和蓄积量的最优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