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9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唐自慧1 , 2 , 高云东1 , 周颂东1 , 何兴金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1-7.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084
    摘要 ( 5134) PDF全文 ( 361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 Maianthemum) 4 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 包括染色体数目, 多倍化, 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 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 1 ) 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 染色体数目为2 n = 72 之外, 其余的居群全为2 n = 36 ; 2 ) 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 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 M. nanchuanenseM. szechuanicum 的核型是首次报道, B 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
    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 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 王定康1 , 2 , 孙桂芳3 , 翟书华2 , 郭丽红2 , 萧凤回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8-1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7329
    摘要 ( 5346) PDF全文 ( 40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青阳参花( Cynanchum otophyllum) 部综合特征、访花昆虫种类、访花行为及传粉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青阳参花结构复杂, 两个子房基部离生、花柱联合与雄蕊形成合蕊柱, 柱头表面被邻近花药的侧翼紧密包围形成5 个柱头腔。青阳参的花粉形成独特的花粉块, 一次传粉过程可以转运大量的花粉。东方蜜蜂( Apis cerana) 是青阳参的主要传粉昆虫, 其传粉包括两个过程: ( 1) 当蜜蜂的口器或足插入着粉腺的槽口后借助蜜蜂的力量将花粉块从花上拔起; (2) 当蜜蜂再次访花时将携带的花粉块插入其中一个柱头腔。花粉块里面的花粉粒在柱头腔中萌发出花粉管, 然后沿着花柱道向下生长最后进入子房。在整个花期花粉保持有相对较高的生活力, 而其柱头可授性则在7 天后逐渐降低。
  • 彭海峰1 , 万邦惠2 , 张桂权2 , 陆燕鹏2 , 周国权1 , 陈雄辉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15-20.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074
    摘要 ( 5642) PDF全文 ( 466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温光敏核不育水稻N28S 无花粉败育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变化, 结果显示: N28S 的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后细胞质变得稀薄, 一部分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一部分减数分裂阻滞在细线期或胞质分裂异常, 最终所有细胞液泡化解体消失。在此过程中, 还观察到小孢子母细胞在细线期胼胝质壁不产生或提早消失, 以及小孢子发育后期花药壁绒毡层的异常解体。认为N28S 的无花粉败育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异常引起的, 胼胝质壁和绒毡层的异常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 喻智勇1 , 陈文红2 , 税玉民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21-23.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32
    摘要 ( 5848) PDF全文 ( 38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云南热带地区两个新记录属, 它们是山榄科(Sapotaceae ) 的金叶树 (Chrysophyllum) 和樟科(Lauraceae) 的土楠属( Endiandra) , 并报道该地区的两个新记录种, 即金叶树( Chrysophyllum lanceolatum var . stellatocarpon) 和长果土楠( Endiandra dolichocarpa) 。
  • 李中阳1 , 2 , 和兆荣1 , 丁炳扬3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24-28. https://doi.org/10 .3724􊄯SP. J. 1143.2009.08034
    摘要 ( 5149) PDF全文 ( 33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乐清毛蕨( Cyclosorus luoqingensis ) 处理为德化毛蕨( C. dehuaensis ) 的异名, 南岭毛蕨( C. nanlingensis)和少羽毛蕨( C. paucipinnus) 处理为􏷓 叶毛蕨( C. fraxinifolius) 的异名, 倒披针毛蕨( C. oblanceolatus)处理为南平毛蕨( C. nanpingensis ) 的异名, 雁荡毛蕨( C. yandongensis ) 和寻乌毛蕨( C. xunwuensis)处理为华南毛蕨( C. parasiticus) 的异名, 并作了相应的讨论。
  • 邵 文, 陆树刚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29-31.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24
    摘要 ( 5317) PDF全文 ( 40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承认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隐子蕨属( Crypsinus) 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文中列出了该属与假瘤蕨属( Phymatopteris) 和修蕨属( Selliguea) 的区别特征, 给出隐子蕨属植物在中国的唯一一种———三指隐子蕨( Crypsinus trilobus) 的文献引证, 特征描述并附图。
  • 宋希强1 , 3 , 孟千万2 , 罗毅波3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32-3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55
    摘要 ( 5712) PDF全文 ( 40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 ) 植物3 个中国新记录种: 三色槌柱兰( Malleola insectifera)、腐生齿唇兰( Odontochilus saprophyticus ) 和白花曲唇兰( Panisea albiflora)。
  • 马佳梅1 , 2 , 殷寿华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35-41.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076
    摘要 ( 5388) PDF全文 ( 42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SSR 分子标记技术, 对西双版纳分布的兰科濒危植物流苏石斛( Dendrobium fimbriatum) 5 个居群共114 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 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2 条用于扩增, 共检测到117 个位点, 其中105 个为多态位点。分析结果表明, 流苏石斛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在物种水平上, 流苏石斛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为89 .74% ,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 为0 . 3227 , Shannon′s 多样性信息指数Hsp 为0 . 4779 ; 在居群水平上, 各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差异较大( 6.84% ~ 39.32% ) , 平均值为
    23.93% ,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 为0 . 0871 , 各个居群的Shannon′s 多样性信息指数Ho 平均为0.1290。AMOVA 分析的结果显示, 流苏石斛的遗传变异大多数存在于居群间, 占总遗传变异的74 . 79%。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 = 0 . 7443。各居群间的Nei′s 遗传一致度( I) 范围为0 . 5882~0 . 8331。Mantel 检测发现,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 0.2419, P=0.2416) 。鉴于流苏石斛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和居群遗传结构, 我们建议对流苏石斛居群所有个体实施及时
    的就地保护, 同时建立迁地保护居群, 促进基因交流。
  • 文 彬, 何惠英, 王如玲, 谭运洪, 兰芹英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42-4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04
    摘要 ( 5676) PDF全文 ( 36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多毛坡垒( Hopea mollissima) 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寿命及成熟度、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对多毛坡垒种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多毛坡垒种子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是20~30℃ , 最适宜温度为25℃ ; 光照对多毛坡垒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性影响, 但在周期性光照条件下以25~30℃萌发结果最好, 全黑暗条件下以20~25℃萌发结果最好; 种子适宜萌发的土壤含水量为20%~60% , 最适含水量为50% ~60% ; 种子成熟后在树上长时间宿存明显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 在室内自然摊放条件下, 10 天后发芽率减半, 16 天后完全丧失发芽能力。研究认为, 该物种对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原生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目前多毛坡垒的濒危状态主要是由于滥砍乱伐和森林破坏造成的, 由于其种子具有顽拗性种子的一些特点, 目前该物种宜采取活体保存的方法, 以就地保护为主, 活植物迁地保护为辅。
  • 黄尤优1 , 2 , 刘守江3 , 胡进耀4 , 乔 波1 , 2 , 崔诗法1 , 2 , 胥 晓1 , 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49-5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16
    摘要 ( 5009) PDF全文 ( 375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置西北至东南方向样带的方式, 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遥感解译图像从景观和类型两种水平上分析了该区植被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 1 ) 该区域内森林植被状况良好, 林地分布面积达到91.65%。其中,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面积最大, 是区域的景观基质, 而亚高山灌丛草甸以及农耕地等在整个区域内分布面积较小, 边界较简单, 景观地位弱。2) 沿样带方向, 景观水平上的指数具有上升型、下降型和无明显趋势3 种变化, 表现为边界密度、邻近度、形状指数、斑块分形指数的递增, 平均斑块面积和最近距离的递减, 以及香农多样性和均匀性、最大斑块面积和散布与并列指数的稳定波动。3) 该区景观类型以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为主, 其景观指数波动变化显著、具明显的峰值。
  • 余 岩, 陈立立, 何兴金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57-6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35
    摘要 ( 6053) PDF全文 ( 50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原产北美, 是在中国大陆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本研究基于大量已有分布点数据, 使用生态位模型(GARP) 对其在中国的潜在扩散区域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极端低温、年均温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布限制较小, 而坡度、坡向、年降雨量、雨日频率、汇流累积量、水流方向、极端高温和霜日频率对其分布影响显著。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潜在入侵区远大于目前的实际分布区, 因此仍会继续在中国扩散; 中国中南部和东北部是加拿大一枝黄花最易形成入侵的地区, 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入侵。
  • 刘贵周, 蔡传涛, 罗 媛, 刀祥生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63-66.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57
    摘要 ( 5215) PDF全文 ( 352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样本全收获法测量催吐萝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和萝芙木(Rauvolfia verticillata) 的生物量, 比较它们的生长特性及生物量分配, 同时以基径( d) 和株高( h) 的组合d2 h 为变量与各器官以及单株总生物量进行估测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 两个种生物量间差异非常大,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各自生物量构成中, 茎所占的比例最高, 为60%左右; 而主要药用部位根只占27%左右。所建立的模型中除萝芙木叶以外, 其余的判定系数R2 都较高, 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所建立的估测模型可应用于这两个萝芙木种的幼龄植株生物量估测。
  • 陈 悦1 , 2 , 许大全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67-74.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27
    摘要 ( 6661) PDF全文 ( 33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观测了不同光照预处理对拟南芥、小麦和大豆叶片光合作用和低温( 77K) 叶绿素荧光参数F685、F735 和F685􊄯F735 的影响。野生型拟南芥叶片光合作用对饱和光到有限光转变的响应曲线是V 型,而缺乏叶绿体蛋白激酶的突变体STN7 的这一曲线为L 型。饱和白光可以引起拟南芥叶片F685􊄯F735 的明显降低, 但是F735 没有明显增高, 而弱红光可以导致拟南芥叶片F685􊄯F735 的明显降低和F735 的明显增高, 表明弱红光可以引起状态1 向状态2 的转变, 同时伴随从光系统II 脱离的LHC II 与光系统I 的结合, 而饱和白光只能引起LHC II 从光系统II 反应中心复合体脱离。并且, 低温叶绿素荧光分析结果证明, 饱和白光可以引起大豆叶片LHC II 脱离, 但是不能引起小麦叶片LHC II 脱离, 而弱红光可以引起小麦叶片的这种状态转换, 却不能引起大豆叶片的这种状态转换。因此, 饱和白光引起的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叶片的LHC II 脱离不是一个典型的状态转换现象。
  • 高 东, 王云月, 何霞红, 李成云, 朱有勇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75-81.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42
    摘要 ( 6759) PDF全文 ( 61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包含RAc1 基因cDNA 片段的质粒, 作为水稻肌动蛋白基因RAc1 之mRNA 定量检测的标准品,建立检测方法, 为水稻其他基因的定量建立内参。从水稻叶总RNA 中逆转录扩增总cDNA, PCR 扩增RAc1基因中设计的目的片段, 将纯化的目的片段与pMD19-T Simple 载体进行连接, 转化宿主菌JM-109 , 提取重组质粒DNA, PCR 鉴定并测序分析。纯化质粒并检测260 nm 吸光值, 确定重组质粒原液的拷贝浓度并以此制备荧光定量PCR 梯度浓度标准品, 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验。建立了RAc1 基因mRNA 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特异性好, 检测灵敏度达102 拷贝, 线性范围为102 ~107 拷贝, 阈值循环数(Ct )与PCR 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r= 1.000 ), 扩增效率高(E= 98. 2% )。建立了基因RAc1 实时定量PCR 的质粒标准品。
  • 雷 鸣1 , 2 , 李树云1 , 张石宝1 , 胡 虹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82-88.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056
    摘要 ( 5152) PDF全文 ( 381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三年生红波罗花为试验材料, 比较了不同氮处理下植株的叶片性状、气体交换特性、叶氮分配、叶绿素荧光和生长参数, 探讨了在高山环境中氮素对红波罗花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施氮时, 虽然红波罗花减少了叶氮在捕光复合体中的分配, 但还是出现了光抑制现象, 并且由于叶氮含量(N)、叶绿素含量(Chl ) 和叶氮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量是最少的, 导致光合能力最低, 生长最缓。随外界施氮量的增加, 红波罗花的N, Chl , 叶肉厚度、叶氮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量(NR 、NB 、NL ) , 光能利用效率均随之增加, 光合能力相应增强。三个施氮处理中, 红波罗花分配给生物力能学组分的叶氮(NB ) 多于分配给Rubisco 的(NR ) , 从而导致Jmax􊄯Vcmax增加, 有利于其适应高山低温和高光强。施氮量增加, 植株的相对生长速率(RGR) 增加, 这对于红波罗花当年的开花繁殖, 以及来年的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当施氮量超过0 .2 g􊄯kg 基质时, 植株的N, Chl , 叶肉组织厚度、光合速率以及RGR 都不再显著增加, 因此当土壤中纯氮含量为220~230 mg􊄯kg 时, 即能满足红波罗花较佳光合和生长所需。
  • 刘 荣1 , 2 , 蒋孟圆1 , 2 , 周忠玉1 , 2 ,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89-92. https://doi.org/10.3724 SP.J.1143.2009.08173
    摘要 ( 5172) PDF全文 ( 33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朝鲜蓟( Cynara scolymus) 叶中分离得到2 个酚性糖苷化合物, 其中一个是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为2-甲氧基-4 - (2 , 3-二羟基-丙酰基)-苯基-1- O -(6′- 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 。
  • 吴兴德1 , 何 隽2 , 许 刚2 , 彭丽艳2 , 宋流东1 , 赵勤实2
    Plant Diversity. 2009, 31(1): 93-96.
    摘要 ( 5090) PDF全文 ( 38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扁枝石松( 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 个新的石松生物碱, 经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 命名为diphaladine A (1) 。同时还分离得到其它9 个已知石松生物碱类化合物, 其中obscurumine A ( 2 ) , L20 , lycoposerramine-K, des-N-methyl-β-obscurine , des-N-methyl-α-obscurine , lycoflexion , 和
    phlegmariurine B 等7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