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8年, 第3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8-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李 嵘, 纪运恒, 刀志灵, 李 恒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29-138.
    摘要 ( 4292) PDF全文 ( 429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黎贡山北段的东西坡由于在降雨量和热量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致使东西坡在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区系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东坡记载野生种子植物152 科, 580 属, 1 475 种及192 变种( 亚种) , 西坡记载野生种子植物162 科, 659 属, 1 804 种及186 变种(亚种)。东西坡种子植物科、属、种的对比分析表明: 1) 东西坡现代种子植物区系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 但其区系联系减弱了, 东西坡区系相似性程度, 依科、属、种的顺序依次递减; 2) 西坡现代种子植物区系比东坡具有更为深刻的热带起源烙印。就科、属、种三个水平来说, 东坡的热带成分低于西坡, 温带成分高于西坡。许多典型的泛热带大科在西坡比东坡有着更为丰富的种类, 其中有些泛热带科分子在东坡缺乏分布, 而在西坡找到了合适的驻留之地; 3) 西坡现代种子植物区系与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联系比东坡紧密, 而东坡与高黎贡山以东的区系联系比西坡密切, 由于高黎贡山山脉的阻隔, 近代植物物种的东西坡交流发生了障碍; 4) 西坡生态地理环境比东坡更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繁衍和分化, 它既是古老成分的避难所, 又是孕育新生成分的摇篮。
  • 丁 莉1 , 2 , 杜 凡1 , 王 娟1 , 石翠玉1 , 苏文苹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39-145.
    摘要 ( 6596) PDF全文 ( 58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 年实地采集的4 500 余号标本, 从科、属、种水平对昭通北部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该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 成分复杂, 有159 科640 属1 864 种。(2) 种子植物区系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北温带分布属127 属, 泛热带分布属99 属, 东亚分布属93 属, 热带亚洲分布属54 属, 4 种类型共占总属数的60 .94% , 是该区种子植物区系主要来源。( 3) 该区植物区系较之滇中高原的小百草岭更近于华中植物区系的梵净山, 应隶属于中国- 日本植物亚区之华中区系, 而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明显不同。(4) 该区有中国特有科1 科珙桐科, 东亚特有科10 科、中国特有属27 属、中国特有种1 063 种, 特有种的比例高达57%。丰富的特有成分, 表明该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独特性。该区植物区系具有深刻的热带亚洲的历史背景, 而现代植物区系总体上已经是东亚植物区系中的华中植物区系性质。
  • 胡光万1, 2 , 陈 哲1, 3 , 龙春林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46-146.
    摘要 ( 5340) PDF全文 ( 40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狸藻科中国分布一新记录种———叉状挖耳草Utricularia furcellata , 并对该种花的颜色进行了补充描述。同时报道了兰科中国大陆一新分布种———台湾芋兰N. nipponica , 该种叶五角形或七角形, 花序仅生一朵花。
  • 杨祝良1 , 葛再伟1, 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47-150.
    摘要 ( 4938) PDF全文 ( 367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采自我国四川的材料和对模式标本的研究, 对鬼笔腹菌( Phallogaster saccatus) 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附有插图。该种所隶属的鬼笔腹菌属( Phallogaster) 为一个单型属, 在东亚为首次报道。其主要特征是包被单层, 表面有不规则的下陷, 成熟时下陷处发育成不规则小孔; 孢体由不规则的小腔组成,成熟时与中柱一并全部胶化溶解, 仅剩下深绿色至橄榄色的孢子成堆附着在包被的内表面; 担子果无菌托, 成熟时袋状、中空。

  • 甘小洪1 , 丁雨龙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51-158.
    摘要 ( 4841) PDF全文 ( 376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显微和细胞化学方法, 对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茎秆纤维次生壁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TP 酶、Ca2+ -ATPase 和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次生壁形成早期,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 染色质凝聚, 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存在于纤维细胞中; 随后, 双层核膜消失, 细胞器将逐渐解体, 多泡体开始出现在纤维细胞的细胞质; 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细胞壁逐渐增厚, 并出现多层结构现象, 而运输小泡、细胞膜、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将持续存在。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ATP 酶、Ca2+ -ATPase 和酸性磷酸酶在运输小泡、细胞膜、质膜内陷、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中将持续存在。结果表明,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长寿细胞, 纤维原生质体中ATP 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持续存在与次生壁的持续增厚密切相关。
  • 张德全1 , 2 , 杨永平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59-167.
    摘要 ( 5776) PDF全文 ( 35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235 篇文献中314 种野生种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常用的五种分子标记中, ISSR、等位酶和SSR 的参数值间差异显著, 彼此不宜直接比较, 且与RAPD 和AFLP 的参数也不宜直接比较; 显性标记RAPD 和AFLP 的参数之间可以直接比较。基于Hardy-Weinberg 平衡的遗传分化指数Gst 值明显低于基于AMOVA 分析的Φst 值, 两者亦不宜直接比较。对基于RAPD 和AFLP 标记的179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联合分析, 结果表明: 在种群水平上, 裸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比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都要高, 而其遗传分化值较低; 乔木的遗传多样性比草本和灌木高, 而分化值更低; 克隆植物具有比有性生殖更高的遗传多样性, 在有性生殖植物中, 异交植物最高, 而自交植物最低; 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濒危和狭域分布种。
  • 李朝阳, 李 菁, 田向荣, 姜业芳, 陈 军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68-172.
    摘要 ( 5360) PDF全文 ( 38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 技术, 选取10 个引物对梵净山的尖叶拟船叶藓( 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自然分布区的南、北坡14 个居群153 个个体的总DNA 进行了扩增, 共得到196 个位点。统计分析表明: (1) 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在物种水平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2) 该藓种遗传多样性高低与海拔高度无关, 但南坡的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北坡。( 3) 遗传多样性的63 .29%发生在居群间, 只有36.71%发生在居群内。研究结果提示尖叶拟船叶藓的遗传多样性受小生境的影响较大, 遗传漂变和环境适应可能是影响居群分化的主要原因。
  • 刘景欣1, 2 , 陈 进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73-182.
    摘要 ( 4850) PDF全文 ( 23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花外蜜腺植物分布规律, 作者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腊县境内调查了7 个(3 个原始雨林, 4 个不同林龄的次生林) 森林群落中的花外蜜腺植物。7 个群落中共有424 种被子植物, 发现花外蜜腺植物52 种( 占12.3% )。大部分花外蜜腺植物隶属于五桠果亚纲(Dillenidae ) 、蔷薇亚纲(Rosidae ) 和菊亚纲(Asteridae); 扁平型的花外蜜腺最常见, 叶片是花外蜜腺的主要着生部位。7 个群落中的花外蜜腺植物种类丰富度版纳青梅原始林中最低(9.8% ), 5 年生中平树林中最高( 18.5% ), 次生林比原始林中花外蜜腺植物更丰富。不同生长型中花外蜜腺植物种类丰富度依次为乔木> 灌木> 藤本> 草本, 未发现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有花外蜜腺。
  • 闫兴富1 , 2 , 曹 敏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83-189.
    摘要 ( 6038) PDF全文 ( 208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下,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 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论是在持续光照还是在周期性光照条件下, 3 种不同强度光照处理的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率都很高, 均与对照(全黑暗) 无显著差异; 光照可加快种子萌发速度(降低萌发速率系数) , 提高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人工遮荫有利于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率的提高,在100% 自然全光照( natural sunlight, NS) 下萌发率最低( 27.8% ) , 而在0.6% NS 处理萌发率最高( 78.9% ) ; 萌发速率系数在全光照下最大, 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则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遮荫萌发实验中, 绒毛番龙眼种子的萌发可能主要受种子脱水敏感性的影响, 即强光下剧烈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暂时水分亏缺导致种子脱水死亡或萌发延迟; 已经“萌发”的种子也可能因短期水分胁迫而不能生长到“第一对真叶出现”这一萌发标准就死亡, 从而降低种子萌发率。在绒毛番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 既要注意避免强光下温度升高引起的种子过度脱水死亡, 又要保证提供适宜光照条件以提高萌发质量和幼苗成活率。
  • 陶 勇, 陈 防, 万开元, 李建强, 孟爱平, 陈树森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90-194.
    摘要 ( 5554) PDF全文 ( 400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长江三峡库区特有河岸植物疏花水柏枝的种子适宜于水力传播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成熟种子具直立型胚, 无胚乳。种皮细胞一层, 其外围有较厚的脂质层。胚轴和子叶的细胞均纵列排列, 具较大列间隙, 有时, 在胚轴上可见位置不定的坑。胚根区有栅栏状细胞, 珠孔区以上有薄壁细胞解体后形成的断裂层。中央维管网贯穿胚体, 其盲端区常出现不能与之连通的局部输导组织。种子的结构特征为水力扩散提供了便利, 但也限制了扩散效力。本文可为该物种的种群构建等生态学研究提供生物学根据。
  • 郑希龙1 , 2 , 陈红锋1 , 李榕涛3 , 邢福武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195-210.
    摘要 ( 5960) PDF全文 ( 456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 对海南润方言黎族进行了药用民族植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润方言黎族草医常用的药用植物有282 种, 隶属于89 科222 属, 以茜草科(13 属16 种)、大戟科(12属14 种) 、菊科(11 属10 种) , 蝶形花科(9 属8 种) 属数和种数最多;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淤血肿痛和外伤出血等常见病、易发病的种类较多, 分别为78 种( 27.7% )、45 种( 16.0%) 、44 种(15.6% )、38 种(13.5% ) ; 治疗方法有内服、外敷( 分冷敷和热敷) 、蒸熏、酒疗法和食物疗法等, 其中内服、冷敷和热敷疗法用得最多, 各占125 种(44.3% )、108 种( 38.3%) 和95 种(33.7% )。叶的使用频次最高, 为202 次( 48.7% ) , 其次是根( 18.1% )、全草( 15.2% ) 、皮( 11.8%) 、茎( 4.1% ) 和果(2.2% ) 。与中医用药比较, 131 种( 46.5% ) 相似, 109 种(38.7% ) 不同, 42 种(14.9% ) 为黎医特有。药用民族植物学知识在交通便利、汉化程度深的村寨流失严重, 需要加强整理与挖掘。

  • 王逸群1 , 钟秀容2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11-220.
    摘要 ( 5108) PDF全文 ( 49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水稻内生固氮菌N1 (短小芽孢杆菌, Bacillus pumilus)、N2 ( 阴沟肠杆菌, Enterobacter cloacae ) 和N3 (鹑鸡肠球菌, Enterococcus gallinarum) 的一些生化特性及其对烟草和玉米的侵染进行了研究。采用三亲交配法将标记基因nifH- lacZ、nifHDK-lacZ 和gfp 分别导入到固氮菌中, 用携带标记基因的固氮菌分别接种烟草云烟85 和玉米吉甜6 号, 对感染固氮菌的烟草和玉米材料进行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接菌的烟草和玉米部分根细胞中和细胞间隙都发现了固氮菌, 在接菌的玉米茎的维管组织细胞中也发现了固氮菌, 推测固氮菌从玉米根开始向上移动。接种固氮菌N3 的玉米与对照相比, 在鲜重上提高了18.53%。
  • 杨 军1 , 2 , 李劲涛1 , 汤泽生2 , 谭 兴1 , 张秀丽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21-226.
    摘要 ( 5408) PDF全文 ( 40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航天诱变凤仙花院3 株系SP4 代中的三种不同花色(粉花、红花、紫花) 突变系为材料, 对其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排列方式和花粉活力进行比较分析, 并观察了四分孢子时期的分裂情况。将观察结果同SP1 、SP2 和SP3 的观察结果进行跟踪比较。结果发现SP4 代粉花和红花突变系的小孢子染色体数目趋向正常。紫花突变系花粉染色体数目正常比例仅为2. 88% , 平均为10.46 条, 并且紫色花突变系出现多分孢子、畸形花粉和花粉染色体排列不规则现象。TTC 染色统计分析发现, 紫花突变系花粉活力较低, 而粉花及红花突变系的花粉活力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红花和粉花突变系已经趋于稳定, 但紫花突变系远未达到稳定。本研究为凤仙花新品种(系) 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 苑泽宁, 石福臣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27-231.
    摘要 ( 5260) PDF全文 ( 42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1/2Hoagland 溶液为基础培养液, 研究了1×104 - 6×104 mg/L NaCl 对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互花米草种子在萌发阶段胚芽鞘和胚轴生长先于胚根和胚芽; 当盐浓度不超过3×104 mg/L 时, 互花米草种子的萌发率未受到影响, 种子萌发及胚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104 mg/L, 盐浓度对胚的不同部位生长的抑制程度不同, 随着盐浓度的升高, 胚根、胚芽的长度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盐浓度对胚轴、胚芽鞘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 有利于已萌发的互花米草幼苗快速出土, 迅速适应多变的潮间带环境。
  • 唐 军1 , 2 , 谭宁华1 , 许文彦1 , 2 , 嵇长久1 , 2 , 潘蓄林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32-238.
    摘要 ( 4756) PDF全文 ( 42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植物环蛋白的定义、结构特点、研究历史、分布、提取分离方法、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生物活性与生物功能。并主要以从紫花蔓地丁( Viola labridorica) 中分离得到的六个环蛋白之一, cycloviolacin O2 为例介绍通过还原酶解- 质谱与二维核磁共振谱结合鉴定环蛋白结构的研究方法。
  • 滕希峰1 , 2 , 张颖君1 , 杨崇仁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39-242.
    摘要 ( 5209) PDF全文 ( 37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茄科食用植物旋花茄( Solanum spirale) 的新鲜果实中分离得到3 个化合物, 其中一个为新成分, 经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26- O-β-D-葡萄吡喃糖基-(25 R)-呋甾-3β, 22ξ, 26-三醇-5-烯-3-O-α-L-鼠李吡喃糖基- (1-2)- [3- O-(3- O-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基-(1-4) ]-β-D-葡萄吡喃糖苷( 1) 。2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6- O-β-D-葡萄吡喃糖基-(25 R)-呋甾-22ξ-甲氧基-3β, 26-二醇-5-烯-3- O-α-L-鼠李吡喃糖基- (1-2 )-β-D-葡萄吡喃糖苷(2) 和26- O-β-D-葡萄吡喃糖基- (25 R) -呋甾-3β, 22ξ, 26-三醇-5-烯-3-O-α-L-鼠李吡喃糖基-( 1-2 )-[α-L-鼠李吡喃糖基-( 1-4) ]-β-D-葡萄吡喃糖苷( protodioscin) (3) ,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赵 勇1 , 2 , 3 , 黄胜雄1 , 杨黎彬1 , 3 , 李丽梅1 , 肖伟烈1 , 普建新1 , 孙汉董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43-245.
    摘要 ( 4897) PDF全文 ( 34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青海产鄂西香茶菜( Isodon henryi ) 的叶中分离得到1 个新的苯取代二酮, 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同时, 还得到了8 个已知化合物。
  • 折改梅1 , 2 , 3 , 张香兰1 , 陈可可1 , 许 玫4 , 张颖君1 , 杨崇仁1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2): 246-248.
    摘要 ( 5310) PDF全文 ( 466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 种3 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 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 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为茶叶的原料使用, 有悠久的历史, 提示大理茶有可能是大叶茶的基源植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