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7年, 第2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7-1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王贤荣, 伊贤贵, 谢春平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1-615.
    摘要 ( 5203) PDF全文 ( 406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Cerasus campanulata var. wuyiensis, a new variety of Cerasus campanulata (Rosaceae) in Wuyi Montain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new variety is related to C. campanulata, but differs in the young branches, petioles and pedicels spreading hairs, both pedicels and peduncles longer, and the sepals reverse-coiled conspicuously.
  • 李 嵘, 刀志灵, 纪运恒, 李 恒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1-615.
    摘要 ( 6063) PDF全文 ( 60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黎贡山北段种子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共记载野生种子植物172 科, 778 属, 2 514 种及302 变种( 亚种) , 是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系成分分析表明: 1) 本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具有鲜明的温带性, 并深受热带植物区系的影响, 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 2) 现代种子植物区系是在古南大陆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基础上, 由古南大陆成分及古北大陆成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融合发展而来, 许多源于印度- 马来、北温带( 特别是东亚) 的成分在此都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特有类群, 它们共同演变成今天的植物区系外貌; 3) 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替代现象, 间断现象也较为显著, 主要表现为滇西北- 滇东南间断分布或在此线西南侧连续分布; 4 ) 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十分丰富, 物种分化强烈, 新老兼备, 而以新生的进化成分为主, 由此表明高黎贡山北段在保存古老成分的同时, 又分化出许多新生成分, 它是一个孕育新特有现象的重要舞台。
  • 梁俊峰1 , 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17-618.
    摘要 ( 4850) PDF全文 ( 34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东亚环柄菇属的一个新记录种———锥鳞环柄菇Lepiota jacobi Vellinga & Knudsen, 标本采自中国云南。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盖密被灰色至暗褐色的锥状鳞片; 担孢子椭圆形, 腹部近平直, 极小; 囊状体缺如。
  • 向振勇1 , 2 , 3 , 宋松泉2 , 王桂娟2 , 陈茂盛2 , 杨成源2 , 龙春林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19-624.
    摘要 ( 4698) PDF全文 ( 440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ISSR 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云南的8 个居群的小桐子( Jatropha curcas) 共158 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 个ISSR 引物共扩增到了67 个位点, 其中61 个是多态性位点。分析结果表明: (1) 云南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在物种水平上, 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 91.04% , 有效等位基因数Ne = 1.5244,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e= 0.3070, Shannon 多样性信息指数Ho = 0.4618; 在居群水平上, PPB = 55.04%, Ne = 1.3826, He = 0.2171, Shannon 多样性信息指数Ho = 0.3178。(2) 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基于Nei's 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 = 0.2944。AMOVA分析显示: 云南小桐子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占总变异的63.50%,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6.50%。(3) 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及遗传一致度并不存在相关性。鉴于以上指标, 我们推测云南小桐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
  • 陈 薇, 刘克明, 蔡秀珍, 丛义艳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25-631.
    摘要 ( 5674) PDF全文 ( 411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扫描电镜对凤仙花属( Impatiens) 14 种植物的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种皮表面纹饰及衍生物的特点, 将该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划分为4 种类型, 即光滑型、颗粒型、网状型和隆起型, 后两者又可细分为若干亚型, 其中负网状亚型和网状- 丘状隆起亚型为首次报导。研究表明, 14 种凤仙花属植物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显著, 它们作为属内种的分类鉴别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种子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与其植物体的部分表型特征具有相关性,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

  • 孙稚颖1 , 2 , 张学杰1 , 李法曾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32-638.
    摘要 ( 5770) PDF全文 ( 297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了拟南芥属、盐芥属以及相关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并测定了叶绿体DNA 的trnL 内含子和trnL-F 基因间隔区序列, 对这两个属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盐芥属与拟南芥属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前者应置于大蒜芥族, 与该族中的山嵛菜属关系最近; 后者则应放在南芥族而不是大蒜芥族。
  • 王永周, 古 松, 任艳萍, 许 珂, 江 莎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39-647.
    摘要 ( 4732) PDF全文 ( 40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SEM) 和光镜(LM) 对臭椿花序及花器官的分化和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表明: 1)臭椿花器官分化于当年的4 月初, 为圆锥花序; 2) 分化顺序为花萼原基、花冠原基、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5 个萼片原基的发生不同步, 并且呈螺旋状发生; 5 个花瓣原基几乎同步发生且其生长要比雄蕊原基缓慢; 雄蕊10 枚, 两轮排列, 每轮5 个原基的分化基本是同步的; 雌蕊5 , 其分化速度较快; 3) 在两性花植株中, 5 个心皮顶端粘合形成柱头和花柱, 而在雄株中, 5 个心皮退化, 只有雄蕊原基分化出花药和花丝。本研究着重观察了臭椿中雄花及两性花发育的过程中两性花向单性花的转变。结果表明, 臭椿两性花及单性花的形成在花器官的各原基上是一致的( 尽管时间上有差异) , 雌雄蕊原基同时出现在每一个花器官分化过程中, 但是, 可育性结构部分的形成取决于其原基是否分化成所应有的结构: 雄蕊原基分化形成花药与花丝, 雌蕊原基分化形成花柱、柱头和子房。臭椿单性花的形成是由于两性花中雌蕊原基的退化所造成, 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张瑞菊1 , 2 , 马海英1 , 王跃华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48-654.
    摘要 ( 5892) PDF全文 ( 39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了山茶科极濒危植物猪血木( Euryodendron excelsum) 的花器官发生过程。猪血木的花为两性完全花, 萼片和花瓣均为2􊄯5 螺旋向心发生, 单轮排列, 且有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方式。雄蕊的形成是先形成一个环形分生组织, 然后在环形分生组织上以2􊄯5 螺旋产生5 束雄蕊原基, 每一束雄蕊原基的第一雄蕊原基都是在对萼的位置产生, 其它的雄蕊原基在其两侧产生。3 心皮顺序发生, 愈合成3 室单子房, 柱头平截不裂。猪血木与山茶亚科的花器官发生明显不同。
  • 王 霜1 , 2 , 王仲朗1 , 梁 静1 , 管开云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55-658.
    摘要 ( 4757) PDF全文 ( 39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杜鹃红山茶( Camellia azalea) 的细胞学资料。其间期核为球形前染色体型,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 = 2x = 30 = 28m (1SAT ) + 2sm, 核型类型属于Stebbins 的1B 型。第3、4、9、10、11、12 条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次缢痕, 第15 条染色体的短臂上具随体。细胞学证据支持杜鹃红山茶在山茶组中较为原始的推断, 并为人工杂交育种时亲本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 崔永兰1 , 王鹏程1 , 2 , 杨仲南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59-664.
    摘要 ( 7178) PDF全文 ( 83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信息对于深入了解该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一个预测的拟南芥叶绿体未知功能基因At4g22890 编码蛋白进行了叶绿体定位研究。我们克隆了该基因5′端长208 bp 的DNA 片段, 与绿色荧光蛋白(GFP) 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ON530-cTP-GFP, 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GFP 荧光仅在叶绿体中观察到, 表明所克隆的DNA 序列编码的多肽能够将At4g22890 编码蛋白质引导进入叶绿体, 由此推测该蛋白质为叶绿体蛋白质。
  • 张新建1 , 黄玉杰1 , 杨合同1 , 2 , 任 艳1 , 陈 凯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66-670.
    摘要 ( 4629) PDF全文 ( 401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质粒pMSDChi113 为模板, 经PCR 扩增, 获得了几丁质酶基因1 . 8 kb DNA 片段, 将该基因与大肠杆菌- 芽孢杆菌穿梭质粒pHY300PLK 连接, 获得重组质粒pHYChi113。重组质粒经芽孢杆菌感受态方法转入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Ap25 中, 获得的工程菌株B. megateriums Ap25-chi113 同时具有几丁质酶和内切葡聚糖酶酶活。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 工程菌株对病原真菌Rhizoctonia solani , Coniothyrium fuckellii , Fusarium graminearum, Macrophoma kawatsukai , Fusarium oxysporium, Botrytis cinerea , Rhizoctonia cereali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Bipolarls sorohlulana 的拮抗性能明显提高, 尤其是对Coniothyrium fuckellii 的抑制率相对于野生菌Ap25 提高了13%以上。盆栽防病实验结果表明, 工程菌株显著降低纹枯病( Rhizotonia cerealis) 对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 及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对棉花( Gossypium hirsutum Linn .) 的致病能力, 对这两种病原菌的防效分别是70.34% 和58.51%, 同原始菌株相比, 防效分别提高了27.54%和21.28%。
  • 凌立贞1 , 2 , 3 , 李唯奇3 , 4 , 徐正君1 , 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71-676.
    摘要 ( 4924) PDF全文 ( 387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一种灵敏的、基于ESI-MS􊄯MS (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的脂类组学方法,测定了机械伤害诱导的拟南芥6 种磷 (phospholipids) 、2 种糖脂(glycolipids) 、3 种溶血磷脂( lysophospholipids)和约120 种脂类分子的变化, 探索了膜脂响应机械伤害的基本趋势。结果表明, 机械伤害后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 , PA) 和3 种溶血磷脂显著升高, 而叶绿体膜上的糖脂减少; 在测量的1 小时范围内, 不同脂类水解产生的磷脂酸分子的增加速度和强度不同, 反映出它们经历了不同的生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1 ) 叶绿体膜脂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 , PG) 分子34∶4 PG 水解的产物磷脂酸分子34∶4 PA 的积累速度明显慢于其它磷脂酸分子; (2) 磷脂酸分子34∶6 PA 仅有少量的积累, 其可能是由叶绿体膜脂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 MGDG) 。分子34∶6 MGDG 和双半乳糖二酰甘油( 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 DGDG) 分子34∶6 DGDG 水解产生, 然而这两种糖脂含量明显下降, 说明它们有可能还参与了其它的反应。脂类的摩尔百分组成没有剧烈的变化。
  • 汪 海1 , 张素兰2 , 苏智先2 , 肖开煌1 , 权秋梅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77-681.
    摘要 ( 4905) PDF全文 ( 36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缺苞箭竹( Fargesia denudate Yi) 种子的老化机理和不同大小种子间的差异, 对其进行了人工老化处理和大、中、小三组种子的区分, 并分别对种子活力, 总抗氧化能力, 酶活性, 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发现经人工老化后种子活力显著降低, 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随老化程度加深而上升, 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随老化程度加深而下降,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则出现上升的趋势, 但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的比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的比值能够很好的反映种子老化的程度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总抗氧化能力、电导率和种子活力有很好的相关性。中等大小种子活力最高, 总抗氧化能力和几种酶活性均随种子增大而提高, 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则随种子增大而减小, 种子大小是与各指标相关的因素。
  • 田美华1 , 2 , 唐安军2 , 3 , 宋松泉4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82-686.
    摘要 ( 4662) PDF全文 ( 417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年生早春短命植物细叶鸦葱( Scorzonera pusilla) 种子小而轻, 吸水性强, 非休眠。对其进行变温和渗透胁迫实验, 结果为: 细叶鸦葱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介于0~15℃ , 以4℃为最佳; 变温对种子萌发无明显的促进作用。种子萌发率随PEG 和NaCl 溶液水势的降低而降低, 与渗透胁迫程度呈负相关。而且,在渗透胁迫下, 幼苗脯氨酸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增加。尽管温度不同, 但是等渗的NaCl 溶液对细叶鸦葱种子及其幼苗的胁迫程度大于PEG 溶液, 且表现出明显的离子毒害效应。结果对阐明荒漠区早春短命植物的生态地理格局及其干旱适应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 李庆辉1 , 2 , 朱 华1 , 王 洪1 , 周仕顺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87-693.
    摘要 ( 4710) PDF全文 ( 51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罗扎河下游鲜为人知的落叶季雨林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 结果表明: 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群落高度在15~20m 之间; 群落乔木层以厚皮树( Lannea coromandelica) 、一担柴( Colona floribunda)、粗糠柴( Mallotus philippensis)、毛果扁担杆( Grewia eriocarpa) 、灰毛浆果楝( Cipadessa cinerascens) 等树种为优势种;灌草层以刚莠竹( Microstegium ciliatum) 盖度最大, 其余如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藿香蓟( Ageratum conyzoides) 、蹄盖蕨( Athyrium sp .) 等种的盖度也比较大; 群落中乔木和附生、藤本植物种类较少, 而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较多; 多数乔木层植株胸径在5~10 cm 之间, 大径级乔木比较少, 即使群落中的优势种也主要是通过较多数量的中小径级个体体现出来。多样性指数计算表明, 本落叶季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虽然比典型热带山地雨林为低, 但大致相当于季风常绿阔叶林。
  • 夏尚文1 , 2 , 陈 进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694-700.
    摘要 ( 4699) PDF全文 ( 37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昆虫取食与人工损伤对五种生活型相同但来自不同演替阶段的榕树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在叶片无损伤情况下, 先锋种对叶榕( Ficus hispida) 释放挥发物最多, 顶级种高榕( F. altissima) 释放最少, 中间种木瓜榕( F. auriculata)、苹果榕( F. oligodon) 和聚果榕( F . racemosa) 居中。人工损伤处理后五种植物挥发物的释放均显著增加, 挥发物释放量的大小顺序和无损伤情况下相一致。一点拟灯蛾幼虫取食后, 先锋树种对叶榕的挥发物的释放被明显抑制, 木瓜榕和苹果榕挥发物释放量释放显著增加, 并同时释放一种广谱杀虫物质———桉油精。一点拟灯蛾幼虫不取食高榕叶片因而没有高榕被昆虫取食挥发物释放量释放数据。本研究表明来自不同演替阶段的榕树对昆虫取食与人工损伤对挥发物释放的影响确存在明显的差异。
  • 李成春1 , 2 , 胡华斌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701-707.
    摘要 ( 4826) PDF全文 ( 38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遥感(RS) 技术, 分析了勐乃河梯级电站建设对流域内景观多样
    性、流域内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昔马片) 的主要保护植被类型—龙脑香林和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梯级电站的建设, 将会加剧勐乃河流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改变流域的景观多样性, 但对景观层次影响不大; 而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内的龙脑香林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尤其是道路的建设, 将导致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下降5 . 83% , 森林面积减少1 472. 09 hm2 , 其中69 .1 hm2 的龙脑香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针对本项工程的特点, 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 朱伟明1 , 2 , 李顺林1 , 赵 庆1 , 3 , 郝小江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708-712.
    摘要 ( 4888) PDF全文 ( 38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夹竹桃科药用植物盆架树( Winchia calophylla) 茎皮的乙醇提取物, 经石油醚脱脂后用盐酸和氨水处理, 再用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萃取。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出6 个化合物, 其中3 个为新成分, 分别命名为盆架丁基缩醛、异盆架丁基缩醛和盆架乙基缩醛; 另3 个已知化合物依次为丁基-β-D-呋喃葡萄糖甙、丁基-β-D-吡喃葡萄糖甙和丁基-α-D-吡喃葡萄糖甙。他们可能是人工产物。
  • 折改梅1 , 2 , 陈可可1 , 张颖君1 , 杨崇仁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713-716.
    摘要 ( 4616) PDF全文 ( 43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柱层析分离技术, 从普洱熟茶中首次分离到8-氧化咖啡因, 嘧啶类生物碱( 胸腺嘧啶脱氧核
    苷、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 黄酮类配糖体(黄杞甙) , 以及简单酚类化合物(1 , 2 , 4-苯三酚、1, 3-苯二酚和4-甲基-1 , 2-二苯酚) 。由于普洱熟茶是由大叶茶经微生物后发酵生产的, 8-氧化咖啡因显然是茶叶中的咖啡因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转化产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亦可能是茶叶中的嘧啶类生物碱与微生物中的核苷类化合物在后发酵过程中缩合形成的。二者均为新发现的普洱熟茶的特征性成分。
  • 陈 刚1 , 4 , 汪 冶2 , 何红平1 , 李顺林1 , 周立刚3 , 郝小江1 , 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6): 717-721.
    摘要 ( 4399) PDF全文 ( 43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靛红为原料合成了系列3-亚胺基􊄯亚甲基-吲哚-2-酮化合物及其Mannich 碱衍生物, 研究了它们在抗稻瘟菌方面的活性, 发现了这两种类型的若干化合物有较好的抑制稻瘟菌孢子萌发的活性, 初步讨论了构效关系。认为1 位的羟甲基和胺甲基、3 位的亚甲基是药效团, 芳基亚甲基苯环上对位取代基、羟基取代基和吸电子取代基不利于活性的提高, 邻位的供电子取代基有利于活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