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7年, 第2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7-10-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朱华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489-491.
    摘要 ( 5548) PDF全文 ( 62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吴征镒发表“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后, 以该文件为标准, 中国地区性(地方性) 植物区系的研究报告、论文已海量发表。一些文献中出现了概念的误用和分析方法上的错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在做种分布区类型(地理成分) 分析时, 直接套用属分布区类型作为该属内各个种的分布区类型; 2 用属的分布区类型组成(谱) 中各类型所占百分比的类似性( 聚类) 来决定各地区间植物区系的亲缘。根据植物区系学理论, 属的分布区是该属内所有物种的分布区的集合, 除单种属外, 不能直接套用属分布区类型作为该属内各个种的分布区类型; 亲缘关系疏远的不同植物属可以有同样的分布区类型, 若把不同地区植物区系各地理成分的比例关系的类似性解读成各地区间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 显然是不适合的。地区植物区系之间的亲缘关系通常是由它们共有的植物科、属、种相似性系数, 特别是共特有分类群相似系数来反映的。
  • 王桂芹1 , 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勒克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492-496.
    摘要 ( 5117) PDF全文 ( 40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 研究了野生和栽培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 主根的解剖结构和皂苷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 野生白头翁根部韧皮纤维散在, 而栽培白头翁的则多个聚集成环状或其它形状; 栽培白头翁根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腔内富含侵填体; 野生白头翁根中分泌腔和分泌道丰富; 分泌腔与分泌道的数量及大小是决定白头翁皂苷物质含量高低的主要因子。因此, 分泌腔与分泌道大小和数量的多寡可以作为判断所选育的白头翁品种是否优良的结构性指标。
  • 蔡敏1 , 2 , 朱华1 , 王红3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497-512.
    摘要 ( 4953) PDF全文 ( 447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亚洲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26 种( 包括1 个亚种和2 个变种) 和相关4 属即巴戟天属、九节属、染木属和尖叶木属6 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粗叶木属植物上表皮细胞形状一般呈不规则波状、近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 下表皮细胞一般呈不规则皱波状或者多裂深波状, 细胞壁曲折无章, 细胞间界限不明显, 上、下表皮细胞壁均有加厚现象。叶表皮角质层明显, 在电镜下有以下几种类型: 颗粒状, 网状, 鳞片状, 乳突状。气孔器几乎全部生在下表皮, 有些种气孔下陷, 气孔器一般是一对保卫细胞和一对副卫细胞平列。一些粗叶木属植物种叶上着生表皮毛。表皮毛分为单细胞毛和单列多细胞毛两种结构类型以及扭曲毛, 线形毛和直壁毛3 种形态类型。相关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粗叶木属植物较为相似。粗叶木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其性状虽有遗传稳定性, 但随生态环境不同而有一定变异。粗叶木属植物叶气孔长轴径􊄯径轴变化幅度比较大以及叶表
    皮上的毛被多样化均能反映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变化。
  • 刘广福1 , 2 , 王慷林1 , 杨宇明3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13-520.
    摘要 ( 5186) PDF全文 ( 399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棕榈科(Palmae ) 省藤亚科(Calamoideae ) 省藤族(Calameae ) 省藤属( Calamus) 8 种4 变种、钩叶藤属( Plectocomia) 1 种、黄藤属( Daemonorops) 1 种、蛇皮果属( Salacca) 2 种共4 个属16 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省藤属植物的花粉均为两沟型花粉, 外壁纹饰为网状、穿孔或小凹穴等类型; 黄藤属的黄藤( Daemonorops matgaritae) 花粉为近环沟型, 外壁纹饰为颗粒状, 其萌发孔特征与以前报道不一致。钩叶藤属的钩叶藤( Plectocomia kerrana) 花粉为两沟型, 外壁纹饰为网状。蛇皮果属的滇西
    蛇皮果( Salacca secunda) 花粉的萌发孔为2 沟, 外壁纹饰为稀疏的穿孔或者小孔穴, 而蛇皮果( S. zalacca)花粉萌发孔为近环沟型, 外壁纹饰为刺状突起, 刺之间为密集的小穿孔。研究表明, 花粉特征可以反映省藤属内的种间差异, 支持褐鳞省藤( Calamus balansaeanus var. castaneolepis) 、滇缅省藤( C. erectus var . birmanicus) 及长穗省藤( C. palustris var. longistachys) 作为变种, 支持勐腊鞭藤( C. karinensis) 作为种的等级地位; 另外花粉特征对于探索省藤属和其他属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小理, 黎万奎, 周吉燕, 胡之璧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21-526.
    摘要 ( 5506) PDF全文 ( 43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石杉属植物芽胞形态特征以及芽胞在石杉属植物无性繁殖中的作用, 对野外采集和移栽后新生的长柄石杉( Huperzia javanica) 芽胞体、芽胞的形态特征、芽胞萌发形成芽胞植株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对芽胞和芽胞残体发生数量进行计数。结果表明, 芽胞体由芽胞和芽托部组成, 前者是6 个小叶围住的小芽, 后者为具有6 个鳞状叶的柄状体; 芽胞脱落后一周开始萌发并进一步发育为芽胞植株; 芽胞体发生枝条上平均有5 个芽胞发生; 芽胞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 可以据此估计石杉植株株龄和生长速度。
  • 周汉华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27-528.
    摘要 ( 4374) PDF全文 ( 354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叶藻( Phycopeltis epiphyton) 附生在石杉属( Huperzia) 植物的叶片上。对贵州分布的叶藻( P . epiphyton) 标本做了仔细的观测和详细的描述。

  • 汪书丽1 , 2 , 李巧明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29-536.
    摘要 ( 5810) PDF全文 ( 48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SSR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干热河谷地区( 云南的元江、元谋、巧家、保山4 个居群)、干热地区(广西、海南2 个居群) 和湿热地区( 西双版纳1 个居群) 木棉( Bombax malabaricum)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用筛选出的10 条引物, 对110 个个体进行了扩增, 共检测到142 个位点, 多态位点百分率PPB=90.14%,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0. 2530 , Shannon′s 信息指数I 为0. 3864; 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 1870 , 用AMOVA 分析得出的Фst=0. 177 ; 研究结果表明木棉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我们推断木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有效的基因流是其较好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此外, 我们建议在干热河谷地区对木棉进行引种时, 要在居群内大量取样, 并尽可能对不同居群进行取样。
  • 王金凤1 , 2 , Chiaki kuroda3 , 龚洵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37-542.
    摘要 ( 5229) PDF全文 ( 380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ISSR 标记对东俄洛橐吾( Ligularia tongolensis)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 个引物中筛选出8 个用于正式扩增。在所研究的8 个居群共150 个个体中检测到148 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 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 为50.45% ,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 和Shannon 信息指数( I) 分别为0.1595 和0. 2440。在物种水平上, 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 为88.10% ,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 和Shannon 信息指数( I )分别为0.2811 和0.427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Gst ) 达0.4355。研究结果表明东俄洛橐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 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这与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是有必然联系的。因适应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遗传多样性; 且因其生态环境的不连续性阻碍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产生了遗传分化, 即东俄洛橐吾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是适应其分布区多样化生态环境的结果。
  • 艾洪莲1 , 2 , 郁文彬1 , 2 , 王红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43-548.
    摘要 ( 5661) PDF全文 ( 489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有花植物触敏柱头的闭合行为一直是传粉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植物花的多裂片柱头在传粉者接触后迅速闭合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玄参目的一些类群中。早在上个世纪初, 植物学家就对花的柱头闭合现象进行过初步的研究, 认为柱头闭合主要是由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时吸收水分导致柱头细胞膨压降低而引起的; 并对柱头闭合的适应性提出了一些假说。近年来, 许多学者研究证实柱头闭合能促进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 或减少花粉散出与柱头接受花粉间的相互干扰, 提高传粉者访问过程中花粉的散播量, 并且柱头的状态会直接影响传粉者的取食行为。到目前为止, 对柱头闭合的机制及其避免自交的假说还存在许多争议。关于触敏柱头的闭合行为, 尤其是其适应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还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触敏柱头的研究进展, 并对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 彭艳秋1 , 邵剑文1, 2 , 张小平1, 2 , 张中信1 , 朱国萍1, 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49-553.
    摘要 ( 5594) PDF全文 ( 41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 分子标记对安徽特有濒危物种安徽羽叶报春( Primula merrilliana) 6 个自然居群的134 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 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 个RAPD 引物, 扩增共得到158 条带, 其中129 个多态性位点( PPL) 。POPGENE 分析显示安徽羽叶报春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PPL = 81.65%, He= 0.2515 , Ho = 0.3849)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GST = 0.5511) 与Shannon 信息指数( 54.48% ) 基本一致。生境的片段化和基因流障碍可能是导致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的主要原因。针对安徽羽叶报春的居群遗传变异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保护好自然生境和现有的居群及个体; 加强居群间的基因流动; 在迁地保护过程中, 在尽可能多的居群中采样, 以提高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纪开萍, 张春霞, 曾 雁, 刘昌芬, 何明霞, 王文兵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54-558.
    摘要 ( 5117) PDF全文 ( 45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土壤中添加促进暗褐网柄牛肝菌( Phlebopus portentosus) 菌丝及其宿主咖啡生长的营养液, 用暗褐网柄牛肝菌纯培养种接种盆栽件下的咖啡苗根系, 结果表明: 92.5% 以上的小粒咖啡( Coffea arabica ) 苗形成菌根, 菌根上外延菌丝向根尖、侧根及根系周围的土壤延伸生长, 与土粒相互交结形成菌塘。接种20 天后, 菌塘中子实体紧贴咖啡苗茎基或于咖啡苗株间生长, 共生长162 个子实体, 发育成熟52 个。子实体菌柄基部菌索与咖啡苗主根表面菌套连接。
  • 王海坤1, 2 , 李 涛1 , 赵丹丹3 , 李凌飞1 , 沙涛1 , 赵之伟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59-562.
    摘要 ( 5519) PDF全文 ( 46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广义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分离获得2 株稳定的菌株, 初步研究了两菌株的分离和培养条件。用ITS 序列分析, 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基于ITS 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两株菌属于美味牛肝菌复合群, 并与夏生牛肝菌Boletus aestivalis (Paul .) Fr . 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罗羽洧1 , 解卫华2 , 马凯3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63-568.
    摘要 ( 5399) PDF全文 ( 49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布兰瑞克无花果花芽分化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花芽分化期无花果新梢第7 或第8 节位芽中植物激素的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 、赤霉素(GA1+3 )、生长素( IAA) 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花托和小花形成阶段, 芽内需要较高水平的ZR、ABA 和较低水平的GA1+3 、IAA。在花托和小花的形成阶段, ABA􊄯IAA, ABA􊄯GA1+3 , ZR􊄯GA1+3 和ZR􊄯IAA 都有较高的比值。
  • 龙翠玲1 , 余世孝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69-574.
    摘要 ( 4417) PDF全文 ( 401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4 次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林隙内种子的天然萌发情况进行观测, 分析了林隙内幼苗的萌发数量、存活率及幼苗出现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发现: 林隙中大多数萌发的幼苗存活率均较高, 平均存活率达50%以上, 林隙的形成, 不但提高了喀斯特森林树种的萌发率, 也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林隙中心、近中心、林隙边缘各区域幼苗的密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山拐枣( Poliothyrsis sinensis)、多脉榆( Ulmus castaneifolia) 等树种在林隙中心幼苗密度最大, 圆果化香( Platycarya longipes) 、翅荚香槐( Cladrastis platycarpa) 、圆叶乌桕( Sapium rotundifolium) 、掌叶木(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和云贵鹅耳枥( Carpinus pubescens) 等树种在林隙近中心幼苗密度最大, 而樟叶槭( Acer cinnamomifolium) 、球核荚( Viburnum propinquum) 、小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轮叶木姜子( Litsea verticillata) 等则在林隙边缘光照较弱的地方生长良好。幼苗出现的时间分布特征明显, 整个观察期幼苗都持续萌发, 但大多数树种幼苗出现在第2 观测期(3 月) , 幼苗出现数目从第2 次到后面的几次观察期显著下降。林隙3个区域幼苗出现不是同步的, 林隙中心的幼苗出现最快, 与其它两个部位相比, 林隙边缘的幼苗出现有滞后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中心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种子萌发, 但林隙近中心却更利于幼苗存活。
  • 满良1, 3 , 张新时1, 2 , 哈斯巴根3 , 额尔德木图3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75-585.
    摘要 ( 5497) PDF全文 ( 44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民族植物学“5W+ 1H”提问法, 结合访谈方法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 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 1 )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食用植物22 科32 属50 种, 其中野生粮用植物14 种、野生蔬菜13 种、野果植物18 种、野果酒植物3 种、野生调味植物5 种、野生薰净植物2 种、催化乳制品植物1 种。2) 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包括7 个方面, 其中用植物薰净和消毒奶食器具的传统知识、用冷蒿催化加速油脂成分从奶子中分离的传统知识是蒙古族植物饮食文化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简单、快捷的“果实+ 奶食”酿果酒文化, 能够说明蒙古族祖先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更高水平的技术和文化。食用芨芨草颖果、选用中间锦鸡儿韧皮部和白沙蒿的果实做面食粘合剂的传统知识是区域特色的文化。3) 因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 山区、沙区、盐渍区和丘陵区
    蒙古族牧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表现出多样性, 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多样性。4 ) 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丰富了蒙古族饮食文化, 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搜集、研究、保护和科学分析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传统知识的工作, 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直接影响。
  • 周忠玉1, 3, 王立松2, 王 飞1, 3,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86-590.
    摘要 ( 5170) PDF全文 ( 42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地衣绿槽枝衣( Sulcaria virens) 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亚油酸异丙叉衍生物, 通过波谱学方法包括2D-NMR 确定其化学结构为: 9, 10-O-异丙叉基- (12 Z)-十八碳烯酸(1) 。同时还得到其它12 个已知化合物:( 9 Z, 12 Z )-十八碳二烯酸(2), 扁枝衣二酸(3), ( R ) -松萝酸(4), 枕酸甲酯( 5), 黑茶渍素(6) , virensic acid ( 7), abieslactone (8), 3α-羟基羊毛甾-7, 24-二烯-26, 23 R-内酯(9), 蒲公英赛醇(10 ), 蒲公英赛酮 ( 11 ), (22 E , 24 R )-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12) 和2, 2′-四氢角鲨烯(13)。
  • 杨崇仁1 , 张影1, 2 , 王东1 , 张颖君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5): 591-600.
    摘要 ( 5687) PDF全文 ( 59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植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 按分子的氧化水平将黄精属植物的甾体皂苷元分为5 个等级, 通过对不同氧化水平之间分子进化规律的分析, 讨论黄精属植物甾体皂苷元分子进化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较原始的类群通常含有氧化水平较低的甾体皂苷, 如: 互叶系(Ser . Alternifolia) ; 而氧化水平较高的甾体皂苷类型则大多存在于较进化的类群中, 如: 轮叶系(Ser . Verticillata )。这一植物化学分类学的观点有助于黄精属植物的系统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