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7年, 第2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7-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吴玉虎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65-276.
    摘要 ( 5084) PDF全文 ( 50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茶卡- 共和盆地及其毗邻地区位于青海省的东部, 约处于北纬34°45′~ 37°00′, 东经98°45′~ 101°30′。海拔2 800~5 305 m, 面积约38 300 km2 , 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类型。本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9 科、277 属、854 种。分别占青海省总科数的65 . 56%、总属数的54 .53%、总种数的37 . 37%。区系特征如下:1、种类相对较贫乏, 木本更贫乏。2、就属的层面而言, 本区属于以北温带成分, 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 兼具旱生温性、耐寒温性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3、许多种、属和热带类
    型均以本区为边缘分布区, 因而区系的边缘性质明显。4、为青藏高原高寒区系、黄土高原温性( 草原)植物区系和亚洲东部荒漠区系在我国的交汇过渡区, 区系的过渡性质明显。5、是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的一部分。6、是青海植物区系或“唐古特植物地区”划分植物亚地区的关键区域。
  • 董仕勇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77-285.
    摘要 ( 5239) PDF全文 ( 449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在充分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态分布与濒危状况。初步结果如下: 1 . 鹦哥岭现有蕨类植物50 科119 属282 种, 科、属、种的比例分别占海南蕨类科、属、种的89 .3%、84 . 4% 和62 . 7% , 其中台湾马尾杉( Phlegmariurus taiwanensis )、粗齿桫椤( Alsophila denticulata) 、启无蹄盖蕨( Athyrium wangii )、紫柄蕨( Pseudophegopteris pyrrhorachis ) 、微红新月蕨
    ( Pronephrium megacuspe) 、羽裂圣蕨( Dictyocline wilfordii )、多羽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amoena) 、华南鳞毛蕨( Dryopteris tenuicula) 等8 种为海南分布新记录种。2 . 鹦哥岭蕨类区系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蹄盖蕨科(Athyriaceae )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 为优势科, 以铁角蕨属( Asplenium)、凤尾蕨属( Pteris) 、短肠蕨属( Allantodia) 、卷柏属( Selaginella) 、毛蕨属( Cyclosorus) 等为优势属,是一个以热带成分为主的热带区系, 兼有较高比例的地区特有成分和东亚成分, 其中, 热带分布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97 . 3%、88 . 3%和63.4%。3 . 鹦哥岭蕨类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4 种类型: 低海拔次生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中高海拔林下阴湿生境、中高海拔林下湿润溪流生境和高海拔湿润苔藓矮林生境, 以中高海拔林下阴湿生境中的蕨类最为丰富。4 . 鹦哥岭保存有许多海南珍稀蕨类, 有10 种国家二级保护蕨类, 有56 种海南受威胁蕨类, 其中海南蹄盖蕨( Athyrium hainanense) 、和七指蕨(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为海南极危种(CR) , 另有17 种海南濒危(EN)、37 种海南易危(VU) 蕨类。
  • Toshio YOSHIDA1 , Hang SUN2 , David E. BOUFFORD3
    􊳘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86-288.
    摘要 ( 4401) PDF全文 ( 43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Field studies in the Lamagetou Nature Reserve , Mianning Xian , Sichuan Province , in the summer of 2005 revealed a particularly rich and diverse flora . One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plant growing in openings in the forest, at woodland margins and on exposed slopes, was the recently described Meconopsis wilsonii Grey-Wilson subsp. wilsonii (Papaveraceae) , a species previously known only from the type collection and last collected in 1908 , nearly 100 years ago.
  • 刘仲健1 , 陈心启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89-290.
    摘要 ( 5023) PDF全文 ( 36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兰科新杂种盈江兜兰( Paphiopedilum× yingjiangense) 进行了描述和绘图。该植物可能是紫毛兜兰( P. villosum) 与彩云兜兰( P. wardii ) 之间的天然杂种。它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叶上面有轻微的深浅绿色网斑, 花淡黄绿色并在花瓣上和中萼片下半部有黑紫色细斑点, 以及退化雄蕊宽卵圆形, 其中央不具脐状突起; 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叶较长, 上面不具明显的深浅蓝绿色斑, 背面亦无密集的紫色斑点, 花明显较大, 以及退化雄蕊为宽卵圆形。
  • 林祁, 曹子余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91-292.
    摘要 ( 4794) PDF全文 ( 34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裸子植物中有4 个名称发表时, 同时指定两号标本或叁号标本为模式, 或同时引证两份标本为模式, 但没指定主模式,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则8 . 1、8 . 3、9. 4、9 . 9、9 . 10、37 . 2 , 以及辅则9A. 1、9A. 2、9A. 3 和前言第8 段的精神, 对这4 个名称作出后选模式指定。
  • 王祎玲1, 2 , 赵桂仿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293-299.
    摘要 ( 4693) PDF全文 ( 41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SSR 分子标记, 对七筋菇( Clintonia udensis ) 17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七筋菇不同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为11.90% ~59.52%, 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 为98.8%, 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 多样性指数(0.6903) 和基因分化系数( GST=0.6944) 均揭示出七筋菇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AMOVA 分析结果也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之间( 81.47% ), 而居群内部的遗传变异仅为18.53%。七筋菇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从0.1871~0.6632 , 平均为0.3838 , 大于同一物种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值(0.05) , 同样表明七筋菇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七筋菇居群间的基因流Nm=0.2200 , 远远低于一般广布种植物的基因流( Nm=1.881)。Mantel 检测显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r=0.029, P=0.3196)。七筋菇分布范围广以及其进化历史是其具有高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变异可能是由于七筋菇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限的基因流以及遗传漂变等原因造成的。
  • 高蕊, 魏岩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00-302.
    摘要 ( 4875) PDF全文 ( 37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中角果藜( Ceratocarpus arenarius ) 果实的形态特征、空间位置、发育特性及散布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角果藜具有地上地下结果性, 地上果实和地下果实在颜色、形状、大小、质量、数量、空间位置、成熟期和散布特性上均有显著差异。角果藜地上地下结果性是植物适应荒漠多变环境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增加了物种在荒漠极端环境中成功生存的机率, 保证了物种的顺利繁衍。这是首次在藜科植物中发现的地上地下结果性现象。
  • 赖家业1 , 2 , 潘春柳2 , 覃文更3 , 韦国富3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03-308.
    摘要 ( 5008) PDF全文 ( 398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单性木兰花部综合特征和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单性木兰花冠顶端呈半合拢状, 花被片之间存在间隙, 只有那些能够穿过这些间隙的昆虫才能到达花内为其采粉和授粉, 对访花者的要求较为苛刻。于降雨前去掉雄花和雌花花被片, 使雄花雄蕊群和雌花柱头充分暴露, 另外选择雄花和雌花作对照, 降雨后将花取回并测定雄花花粉生活力和雌花柱头上的花粉粒。结果表明, 在雨天, 单性木兰花冠顶端呈半合拢状的开放方式对雄花和雌花均起到了保护作用, 这种花部结构的特化是对花期持续降雨的一种生态适应。从访花昆虫种类上看, 单性木兰雄花的昆虫种类是雌花的两倍, 显然雄花比雌花更能吸引昆虫。
  • 盛茂银1 , 2 , 陈庆富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09-315.
    摘要 ( 4908) PDF全文 ( 34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细胞压片法对12 个淫羊藿属( Epimedium) 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进行了观察, 并对其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这12 种淫羊藿在核型上基本相似, 都有1 对中间随体染色体, 而且都为对称核型。粗毛淫羊藿( E. acuminatum) 、印江淫羊藿( E . yinjiangense )、单叶淫羊藿( E. simplicifloum) 、巫山淫羊藿( E. wushanense) 、光叶淫羊藿( E. myrianthum) 、宝兴淫羊藿( E. davidi) 、罗甸淫羊藿( E. luodianense) 、木鱼坪淫羊藿( E. franchetii ) 、箭叶淫羊藿( E. sagittatum) 、E. pubigerum、高山淫羊藿( E. alpinum) 等11 个种的核型公式均为2n = 2x= 6m (2SAT ) + 6sm, 而黔岭淫羊藿( E. leptorrhizum) 的核型公式为2n = 2x = 8m ( 2SAT ) + 4sm。结果显示12 种淫羊藿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 = 12 , 基数X = 6; 都属于对称核型、都有1 对中间随体; 染色体均为m、sm 两种类型。
  • 聂谷华1, 2 , 廖亮2 , 方亮2 , 徐玲玲2 , 史军伟2 , 向其柏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16-322.
    摘要 ( 5062) PDF全文 ( 40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国产6 种毛茛属( Ranunculus) 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 扇叶毛茛2n = 4x = 32 = 12m + 20sm, 云生毛茛2n = 4x= 32 = 16m+ 10sm+ 6st , 曲升毛茛2n = 4x = 32 = 14m + 16sm+ 2st 及2n = 5x = 40 = 18m + 16sm+ 4st + 2T, 西南毛茛2n = 2x = 16 = 12m+ 2sm + 2st , 匍枝毛茛2n = 2x = 16 = 8m+ 8st 及2n =
    4x = 32 = 12m+ 4sm + 14st + 2t , 棱喙毛茛2n = 2x = 16 = 6m + 6sm + 4st。并结合形态及孢粉的资料就毛茛属植物核型不对称系数对分类的意义进行分析。
  • 吕峥, 丁开宇, 徐 磊, 王跃华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23-326.
    摘要 ( 5241) PDF全文 ( 362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分布我国西南的特有属同钟花属的同钟花( Homocodon brevipes) 进行细胞学研究, 其染色体数目为68 , 核型为2n = 68 = 56m+ 10sm + 2st, 可能是四倍体。通过比较桔梗科已有的大量细胞学资料认为该类群应该与风铃草属和沙参属所代表的类群关系较近。
  • 龙翠玲1 , 余世孝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27-332.
    摘要 ( 5309) PDF全文 ( 37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林隙植被的种子雨、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观察期林隙种子雨量达117 .4±32 . 6 粒􊄯m2 , 其中未成熟种子56 . 3±10 . 3 粒/m2 , 成熟被害种子15. 7±4 . 7 粒/m2 , 成熟有效种子45 . 4±8 . 2 粒/m2 , 林隙更新的种子来源比较丰富。林隙中种子雨的丰富度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 将对林隙植物的更新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枯落物层中的种子密度、物种数及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从林隙中心至非林隙林地递减, 而土层中的种子变化则相反。林隙中心、近中心、林隙边缘的种子密度分别为2415±639 粒/m2 、2218±421 粒/m2 和1815±311 粒/m2 , 林隙植物有很好的更新潜力。林隙与非林隙中枯落物层种子的相似性系数最大, 5~10 cm 土层的次之, 0~5cm 土层的相似性系数最小。林隙与非林隙中均表现为枯落物层的种子库与现存植被的相似性较大, 并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被的更新主要来源于土壤种子库, 土壤种子库对林隙填充与发育的贡献较大。
  • 周虹霞, 刘恩德, 刘振稳, 彭华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33-336.
    摘要 ( 4344) PDF全文 ( 36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云南省一新记录的外来植物———西亚大蒜芥( Sisymbrium orientale L .)。该物种在澳大利亚入侵农田、草场, 在我国虽已有分布记录, 但未见到相关预警性研究报道, 目前为止尚未引起重视。西亚大蒜芥种子细小, 易随风传播, 具有形成大面积扩散的潜力。本次调查发现该物种在云南昆明有扩大分布的趋势。建议对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进行全面调查, 查清其分布状况和入侵途径, 并进行种群动态监测, 适时清除, 避免不必要的入侵发生。
  • Anita JAIN, S. S. KATEWA, P. K. GALAV, Ambika NAG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37-344.
    摘要 ( 4585) PDF全文 ( 61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Extensive ethnomedicin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year 2003 - 2005 to document the precious indigenous health care practices prevalent among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hil, Meena , Garasia , etc) of Tadgarh-Raoli wildlife sanctuary. This sanctuary is located in Rajsamand , Pali , and Ajmer districts of South-east Rajasthan, India . The tribals belonging to primitive or aboriginal culture possess a good deal of information about medicinal utility of biodiversity . During the survey , it was noted that plant or plant parts as well as animals and substances derived from animal origin were commonly used by the tribals to cure various diseases and disorders . Indigenous healthcare practices , provide low cost alternatives in situation where modern health care services are not available or too expensive . Analysis of data based on 85 remedies indicates that 70 remedies are based on 45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belonging to 28 families and 17 remedies are based on several substances of animal origin to cure various ailments through indigenous health care practices . A list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along with their scientific name , parts used and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for effective control in different ailments are given.
  • 王浩鑫1 , 2 , 杨 涛1 , 2 , 曾英1 , 胡忠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45-350.
    摘要 ( 5589) PDF全文 ( 348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相似性克隆策略和RT-PCR, 从兰科植物乌天麻( Gastrodia elata f. glauca) 球茎克隆得到两个新的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 命名为gastrodianin-4A ( ga4A) 和gastrodianin-4B ( ga4B) , 并首次用Northern 杂交研究了该基因在植物不同部位的转录表达。结果表明, 天麻个体的不同部位只转录表达同一种Gastrodianin基因, 纯化自球茎的Gastrodianin 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谱与推导的Ga4A 和Ga4B 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吻合; Northern 杂交证明天麻的地上器官Gastrodianin 基因转录表达量远远高于地下球茎, 而次生球茎皮层组织的表达量比中柱和整个营繁茎的都高一些。天麻球茎Gastrodianin 的外周表达模式可能是天麻在地下抵御蜜环菌( Armillaria mellea Karst ) 入侵球茎皮层内部的防卫机制之一, 但该基因在天麻地上部分的高丰度表达暗示Gastrodianin 可能蕴藏其它生理功能。
  • 孙宝玲1 , 2 , 张长芹1 , 周凤林3 , 史富强3 , 吴之坤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51-354.
    摘要 ( 5193) PDF全文 ( 362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了云南蓝果树( Nyssa yunnanensis) 种子的形态, 并初步研究了萌发基质、光照、人工破坏内果皮和pH 梯度碱液处理对云南蓝果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云南蓝果树种子(带内果皮) 平均大小为0 . 94 cm×0 . 52 cm×0 . 17 cm (长×宽×厚) , 千粒重约234 .3 g , 有萌发瓣; 红土􊄯腐殖土􊄯泥炭土( v􊄯v􊄯v , 1∶1∶1) 为云南蓝果树种子萌发的适宜基质; 种子在光、暗条件下都能萌发; 人工破坏内果皮能明显地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碱液处理对云南蓝果树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但对中国蓝果树( N. sinensis) 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本文还对云南蓝果树的致濒原因进行了讨论。
  • 许树成1 , 2 , 丁海东2 , 桑建荣2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55-365.
    摘要 ( 4978) PDF全文 ( 416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越来越明显的证据表明, 植物体十分活跃的产生着活性氧并将之作为信号分子、进而控制着诸如细胞程序性死亡、非生物胁迫响应、病原体防御和系统信号等生命过程, 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活性氧是有氧代谢的附产物。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 由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与乙烯以及活性氧所调节的激素信号途径, 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信号的“交谈”中起重要作用。活性氧最初被认为是动物吞噬细胞在宿主防御反应时所释放的附产物, 现在的研究清楚的表明, 活性氧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信号途径中均起作用。活性氧可以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或坏死、可以诱导或抑制许多基因的表达, 也可以激活上述级联信号。近来生物化学与遗传学研究证实过氧化氢是介导植物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的信号分子, 过氧化氢的合成与作用似乎与一氧化氮有关系。过氧化氢所调节的下游信号包括钙“动员”、蛋白磷酸化和基因表达等。
  • 杜国顺1 , 2 , 尚建华3 , 蔡祥海1 , 2 , 罗晓东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66-366.
    摘要 ( 3343) PDF全文 ( 328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赵友兴1 , 李承森2 , 罗晓东1 , 周露3 , 􏶡铁梅2 , 周俊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67-370.
    摘要 ( 4771) PDF全文 ( 37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在褐煤中发现的上新世云南铁杉(Pliocene Tsuga dumosa) 木化石的化学成分,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柱层析方法分别检测了22 个挥发性成分和分离鉴定了9 个化合物(1 - 9) , 化学成分类型包括烷烃(C16 -C32 )、脂肪酸、甾体、三萜、邻苯二甲酸酯及酚性成分。化合物结构采用波谱方法鉴定。
  • 邵红军1 , 2 , 房立真1 , 2 , 杨婉秋1 , 2 , 王 飞1 , 2 , 刘吉开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71-374.
    摘要 ( 4348) PDF全文 ( 36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担子菌地星( Astraeus hygrometricus) 发酵培养菌丝体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多羟基甾醇酯, 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学方法包括二维核磁共振鉴定为: 3β, 5α-二羟基- (22 E , 24 R ) -麦角甾醇-7 , 22-二烯-6α-棕榈酸酯。同时还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其它三个甾醇类化合物。
  • 吕青1 , 谭睿2 , 张永利1 , 程永现1
    Plant Diversity. 2007, 29(03): 375-376.
    摘要 ( 4052) PDF全文 ( 326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黄果西番莲( Passiflora edulis Sims ) 压榨果汁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内酯类成分, 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西番莲内酯。该化合物未显示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