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6年, 第28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6-10-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向小果; 曹明; 周浙昆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39-452.
    摘要 ( 4686) PDF全文 ( 65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冷杉是北半球阴暗针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现全世界共有52 种1 亚种12 变种, 在北半球形成南欧、北美和东亚三个分布中心, 这三个地区也是冷杉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在垂直分布上, 冷杉集中分布于1 000~2 000m (15 种) 和2 500~4 000 m (13 种) 两个海拔地段。在中国, 冷杉植物呈南北间断分布, 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地区。冷杉属的特有现象和孑遗分布现象都十分突出, 有7 个种呈孑遗分布。根据冷杉属的地史分布和现代分布的研究并结合最新的系统演化资料, 本文推测冷杉属于白垩世中期起源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 始新世以后,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冷, 逐步向南迁移,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抬升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出现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形成了现代间断的分布格局。冷杉与银杉、金钱松等其它松科植物的形成模式十分相似。
  • 王昌腾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53-460.
    摘要 ( 5195) PDF全文 ( 42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浙江省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资源的实地考察, 结果表明,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共有木本植物89 科292 属738 种, 地理成分复杂, 温带性质属种略多于热带分布的属种, 有许多古老的科属和孑遗种, 木本植物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并就该保护区木本植物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 星耀武; 王慷林; 杨宇明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61-467.
    摘要 ( 5831) PDF全文 ( 507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省藤属( Calamus L .) 属棕榈科(Palmae ) 省藤亚科(Calamoideae) , 是棕榈科中最大的属, 约有370种。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 共有37 种26 变种, 种数约占世界的10% , 有西南和东南两大分布中心;省藤属的天然分布地域性较强, 各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 在区系上, 西南分布中心和中南半岛西部、南亚的省藤区系都有较强的联系, 东南分布中心与中南半岛东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 陈又生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68-469.
    摘要 ( 3747) PDF全文 ( 354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J.Silba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69-470.
    摘要 ( 3578) PDF全文 ( 435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文军; 陈之端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71-472.
    摘要 ( 5175) PDF全文 ( 419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产于中国海南的Cayratia mollissima var. lanceolata C. L. Li. 提升为种: Cayratia lanceolata (C. L. Li ) J. Wen & Z. -D. Chen (狭叶乌蔹莓), 本种与产于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的C. mollissima 在果实与叶形态上差异显著。

  • 周守标; 罗琦; 李金花; 王影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73-480.
    摘要 ( 5422) PDF全文 ( 417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石蒜属( Lycoris Herb. ) 12 种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 (1) 石蒜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端部、中部及基部的轮廓基本呈浅“W”或“V”字型, 有些种的表皮细胞上具有明显的尖刺状乳突; ( 2)石蒜属植物均为异面叶, 叶肉组织有一定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 但二者的厚度、叶肉中所占比例及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 (3) 海绵组织发达、具有大而明显的薄壁细胞或细胞裂溶后形成空腔(分泌腔或气腔); (4) 叶片中维管束数目大多为奇数, 叶脉维管束鞘由薄壁细胞组成; (5) 石蒜属植物横切面上叶缘的形状分为圆弧形和楔形两种类型。石蒜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种间差异, 可为石蒜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裴林英; 贾渝; 赵遵田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81-487.
    摘要 ( 5381) PDF全文 ( 38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7 种珠藓科植物的孢子。观察结果显示: 孢子近极薄壁区的有无、形状及外壁纹饰的细微结构等方面, 在属间和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 这7 种珠藓科植物的孢子在大小、外壁厚度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本研究也显示孢粉学资料可以为研究珠藓科系统演
    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 潘锦; 张大明; 王超; 桑涛; 潘开玉; 洪德元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88-492.
    摘要 ( 5764) PDF全文 ( 44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Paeonia anomala L. 的核型, 澄清了新疆阿尔泰地区分布的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分布于该地区的Paeonia anomala L. 的核型组成: 2n = 2x = 10 = 6m+ 2sm+ 2st。该类群核型与该属其它类群一致———2A 型。在综合比较分析该属染色体参数以及核型不均一性数, 包括最长􊄯最短染色体比(L1/Ln ) 和染色体不对称系数( CKOA) 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该属三个组在核型上没有明显分化, 仅在木本类群(Sect . Moutan DC .) 和草本类群(Sect. Onaepia Lindley 和Sect. Paeonia) 之间存在微小差异。此外, 作为二倍体类群, 新疆阿尔泰地区分布的Paeonia anomala L. 很可能是二倍体杂种, 这将为研究被子植物的父母本同倍化杂交式物种起源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材料。
  • 马金双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493-504.
    摘要 ( 5032) PDF全文 ( 550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主要阐述与水杉有关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水杉研究的教训, 特别是从编辑、作者和学者的角度; 其次讨论水杉研究的不明之处, 包括王战的标本是如何到达吴仲伦之手而转送给郑万钧的, 薛纪如和华敬灿谁先打听到小河的原产地, 三木茂的论文是如何到达中国而胡先骕又是如何得到的; 并讨论了水杉的栽培及栽培品种的注册以及水杉原产地的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及宣传; 最后建议成立水杉博物馆, 编写中国植物采集史, 编写东亚植物分类学文献目录新续编。
  • 杜凡; 杨宇明; 李俊清; 尹五元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05-508.
    摘要 ( 6311) PDF全文 ( 49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 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90
    年代末期以来, 入侵植物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H . B . K .) 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 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 均未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 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 即假泽兰( Mikania cordata (Burm . f .) B . L . Robinson) 和薇甘菊( M. micrantha) , 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习性, 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 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 欧阳志勤; 苏文华; 张光飞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09-514.
    摘要 ( 6015) PDF全文 ( 440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测定, 云南金钱槭迁地保护地的种子千粒重为2346. 5 g , 与就地保护地文山老君山马鹿塘的种子千粒重3255. 6 g 相比, 其种子千粒重要轻些。四唑(TTC, 0 . 3% ) 染色测种子生活力的结果表明: ① 在25℃水环境下60 d 种子就没有生活力; ② 野外贮藏种子180 d 有52% 种子有生活力; ③ 种子贮藏510 d:花盆中有58%种子有生活力; 室内有24%种子有生活力; 4℃有96%种子有生活力; 15℃有36%种子有生活力; 25℃种子没有生活力。在6℃ 条件下去外种皮, 种子5 个月发芽率达98% , 而恒温15℃、25℃、30℃和变温条件下都没有一粒种子萌发。低温(6℃) 是云南金钱槭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种子萌发不需光。野外播种经过一冬有17 . 2%种子发芽, 花盆播种经过两冬一夏有58%种子发芽。种子所具有的特性是其在自然条件状态下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 邵玉涛; 殷寿华; 兰芹英; 张晓燕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15-522.
    摘要 ( 6028) PDF全文 ( 42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假槟榔( 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种子和胚发育过程中脱水耐性的变化、不同脱水速率对脱水耐性的影响及种子的萌发和贮藏特性进行了研究。种子含水量在花后55~70 d 逐步降低, 随后不再变化, 并保持在较高水平(37% ) ; 花后90 d 的种子获得最大干重。花后60 d 后种子获得萌发能力, 花后70 d 达到最大值。在交替光照下(14 h 光照, 10 h 黑暗, 12μmol m-2 s - 1 ) , 种子在15℃~40℃下均能萌发, 其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0℃~35℃ ; 但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有较大的抑制作用。种子和胚在花后55~90 d, 脱水耐性逐渐增强; 花后90 d 种子和胚的脱水耐性最强, 此时种子和胚的半致死含水量分别为0.18 g/g 和0.3 g/g。脱水至相同含水量, 快速脱水的种子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慢速脱水。无论是否进行脱水处理, -18℃下贮藏1 个月后, 种子均丧失萌发能力; 在4℃, 10℃和15℃下, 适度脱水能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假槟榔种子不耐脱水, 不适合在低温、低含水量条件下长期贮藏, 属顽拗性种子。
  • 孙冬花; 田秋英; 张文浩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23-528.
    摘要 ( 5873) PDF全文 ( 403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抗铝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 基因型: Carazinho ( 抗铝型) 和Egret (铝敏感型)为参比, 研究了铝胁迫对秋葵( Hibiscus moscheutos L. )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秋葵和小麦种子的萌发对铝胁迫不敏感; 高浓度的AlCl3 ( 50μmol/L) 显著抑制主根和侧根伸长, 但对侧根数目的影响较小; 两种植物的主根伸长对铝胁迫的差异不显著, 而秋葵侧根对铝毒的抗性比两个供试的小麦基因型强; 50μmol/L 的AlCl3 显著降低两个小麦基因型的根系生物量, 但秋葵的根系生物量与对照比变化不大。表明秋葵幼苗的抗铝性强于两个小麦品种, 铝对秋葵、小麦侧根和主根的生长影响不同。
  • 李俊; 魏会廷; 彭正松; 卢宝荣; 杨武云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29-533.
    摘要 ( 5794) PDF全文 ( 43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杂交和多倍化是小麦进化和遗传分化的重要途径, 新变异的产生为人工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选用了分布于小麦A、B、D 基因组的92 个SSR 标记对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衍生材料川W5436 (CW5436) 及其双亲人工合成小麦Syn786 ( ♀) 和绵阳26 (My26 ( ♂) ) 进行了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小麦的各等位基因并不是按孟德尔遗传的规律传递到后代中; 川W5436 与双亲比较在1个SSR 位点上发生了川W5436 所特有的新变异, 主要表现在新型DNA 片段的增加, 即W5436 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特殊条带。表明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中通过人工选择的压力使双亲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偏态分离而且微卫星序列发生了改变。本文对杂交转育中SSR 位点遗传分化在小麦进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Muhammad Waseem; M. Amin Ullah Shah; Rizwana Aleem Qureshi; Iqbal Muhammad; Rabia Afza; Saeeda Yousaf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35-542.
    摘要 ( 6354) PDF全文 ( 77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he present paper represents the ethnopharmacological survey of Sudhan Gali, Kashmir, Pakistan.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12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11 families wer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 diabetes and ophthalmic diseases by the local people in Sudhan Gali. Achillea millefolium , Aconitum heterophyllum, Berberis lycium, Polygonum amplexicaule, Mentha longifolia, Paeonia emodi, Plantago lanceolata were locally used for stomach related problems treatment; Berberis lycium, Skimmia lareola, Solanum dulcamara for diabetes and Geranium wallichianum, Artemisia vulgaris, Solanum dulcamara, and Corydalis crassifolia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ophthalmic diseases. Two species Berberis lycium and Solanum dulcamara have multipurpose value. Former is used to treat stomach as well as diabetes while latter is used to treat not only to diabetes but also ophthalmic diseases. According to IUCN categories , out of these 12 plant species collected and marketed, Polygonum amplexicaule and Paeonia emodi are endangered, Aconitum heterophyllum; Berberis lycium species are vulnerable while Plantago lanceolata and Skimmia lareola species are rar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medicinal plants has decrease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these are facing a drastic biotic pressure due to their extensive usage and non-scientific methods of collection. It is quite evident that these valuable native medicinal plants species are going to decline in number and ultimately will become extinct if no timely prope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re adopted.
  • 曾广智; 黄火强; 谭宁华; 嵇长久; 潘蓄林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43-552.
    摘要 ( 6169) PDF全文 ( 98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碳酸酐酶Ⅱ是一种活性中心含有Zn2+ 、能催化CO2 + H2O\ HCO3- + H+ 反应的金属酶。它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 与人体酸碱平衡、青光眼、骨质疏松症、癌症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自从1992 年高分辨率的碳酸酐酶Ⅱ 晶体结构测定以来, 其抑制剂研究发展较快, 已有活性好、选择性强的抑制剂作为新药应用于临床。本文以碳酸酐酶Ⅱ结构、功能和抑制剂研究为重点, 主要介绍近15 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
  • 杨利荣; 熊江; 谭宁华; 褚洪标; 徐立; 李明扬
    Plant Diversity. 2006, 28(05): 553-557.
    摘要 ( 6045) PDF全文 ( 60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玄参科三色马先蒿( Pedicularis tricolor) 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 个化合物, 采用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化合物1 (2, 3, 5-tirmethoxy-4-hydroxy-xanthone ) 是一个新的􏷥 酮, 命名为三色马先蒿酮A (pedicutricone A); 2 ( 8α-hydroxyl-4- carboxyl-5βH, 9βH- iridoid-1α-glycoside ) 是一个新的环烯醚萜苷, 命名为三色马先蒿苷A ( pedicutricoside A); 化合物3~17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