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4年, 第2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4-1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朱伟明,何红平,王跃虎,郝小江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531) PDF全文 ( 28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药用植物盆架树(Winchia calophylla A.DC.)的茎皮中分离得到4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马钱子苷、7O甲酰基马钱子苷、6′O甲酰基马钱子苷和6′,7O二甲酰基马钱子苷,其中后3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 刘海洋,倪伟,袁敏惠,陈昌祥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423) PDF全文 ( 33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药用植物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L.) Ait.)花蕾中分离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与已知化合物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苄基OβD葡萄吡喃糖甙(1),苄基OβD木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2),tetraol(3),molihuaoside D(4),sambacoside A(5),sambacoside E(6),芦丁(rutin)(7),山奈酚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半乳吡喃糖甙(8),斛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半乳吡喃糖甙(9)。
  • 丁长春,虞泓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823) PDF全文 ( 32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不同条件下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种子萌发的观察,对影响其萌发的诸因子报道如下:1)果实的生长期与种子的萌发率有关。实验表明种子采自生长期为60?d的果实,发芽率为35%,采自120?d的果实,发芽率为40%,采自180?d的果实,发芽率为183%。2)培养基也会影响到种子的萌发,种子在1/5MS内培养,萌发率明显高于培养于MS,RE和改良Hyponex No1内的种子。3)培养基(1/5MS)掺入添加物也会影响到种子的萌发率,如掺入10%椰子水会促使种子的萌发率达到很高的水平,掺入马铃薯泥(50?g/L)或胰化胨(2?g/L),种子的萌发率会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掺入香蕉泥则会对种子的萌发率产生负面影响,掺入活性炭(2?g/L)会促使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4)与固态培养基相比,种子在液体悬浮培养基内的萌发速度更快,幼苗更为整齐划一。
  • 陈桂琛,卢学峰,周国英,孙菁,马世震,徐文华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682) PDF全文 ( 27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itica D.Don)是藏族民间用于治疗黄疸型肝胆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名贵草药。引种栽培试验研究表明,在青海高原自然环境条件下,椭圆叶花锚为二年生草本植物,完成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时间为10~12个月。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种子萌发率很低,种子经过低温条件处理后可显著提高其萌发率。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
  • 钱春梅,类延宝,宋松泉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041) PDF全文 ( 29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绿豆(Vigna radiata)种子的吸水曲线未出现明显的“平稳期”。种子萌发50%的时间和热时间分别为11?h和115度天。在吸胀初期, 种子的相对电导率迅速增加,然后下降。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预吸胀不同时间的绿豆种子的含水量和存活率、由存活种子产生的幼苗鲜重、胚根和下胚轴长度明显下降; 而且随着预吸胀时间的增加,种子对脱水的敏感性显著加强;预吸胀种子的相对渗漏率在脱水初期缓慢增加,然后迅速增加,且预吸胀时间愈长,相对渗漏率增加的幅度愈大。结果表明预吸胀的绿豆种子的脱水耐性是逐渐丧失的;吸胀的能萌发的正常性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可以作为研究种子顽拗性的一种模式系统。
  • 许又凯,刘宏茂,肖春芬,单于,吴兆录,刀详生,蔡传涛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945) PDF全文 ( 340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富硒食品,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常用的68种野生蔬菜的硒含量。结果表明,68种野生蔬菜中硒平均含量为00853?mg kg-1(干物质),低于栽培蔬菜中硒含量,其中富硒的8种,低硒的34种,极度低硒的26种。8种富硒含量为084±0025—037±0022?mg kg-1(干物质),平均硒含量高于其它60种野生蔬菜平均硒含量35倍。
  • 乔琦,肖娅苹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3878) PDF全文 ( 320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cle Sieb. et Zucc.)核果的解剖结构和皂甙、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山茱萸核果的外果皮革质,由一层被覆较厚角质膜的表皮细胞构成;中果皮肉质,由多列薄壁细胞构成,含色素细胞不均匀分布,靠近外果皮的薄壁细胞大多为含色素细胞,使果实呈现红色,向内的薄壁细胞体积渐渐增大,在较大的薄壁细胞以及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内常含有色素块。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外中果皮的含色素细胞的色素块中含有丰富的皂甙和多糖,果实的中果皮的薄壁细胞在未成熟时就已经形成皂甙,并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增加积累。
  • 范美华,周吉源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3963) PDF全文 ( 26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半夏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鲜重的变化和MS培养基组分中碳源、钙盐、Fe盐及肌醇变化对半夏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总生物碱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夏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的最佳收获时间为21d。在两种碳源中,葡萄糖比蔗糖利于细胞的生长和总生物碱的合成,最适浓度为20?g/L。最适合细胞生长和总生物碱形成的钙盐浓度为18mmol/L、Fe盐浓度为006mmol/L和肌醇浓度为100mg/L。
  • 张凤琴,刘国民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484) PDF全文 ( 311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22份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40个10bp的引物用于多态性检测,从中筛选出了27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该27个引物对上述22份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共得到445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带432条,占9708%。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各份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并用UPGMA构建了聚类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22份供试材料分成4类5组,第Ⅰ类为Ilex pentagona(分为A、B两组:A组为新变种varmashanensis G.M.L.;B组为原变种varpentagona),第Ⅱ类为Ikudingcha,第Ⅲ类为Ilatifolia,第Ⅳ类为Icornuta;第Ⅱ,Ⅲ,Ⅳ三类各有一组材料组成。物种的差异、亲缘关系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种质材料在起源地域上的差异均可从系统树中反映出来。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作为判断冬青属苦丁茶种质资源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级水平和种下分类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 杜宁,顾志建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055) PDF全文 ( 26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山嵛菜属(Eutrema)广泛栽培的山嵛菜和3个野生种的核型。栽培山嵛菜(Ewasabi Maxim)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4x=28=7m+17sm+4st,3个野生种分别是三角叶山嵛菜(Edeltoideum (Hook.f.et Thoms)O.E.Schulz)核型为2n=2x=14=10m+4sm;密序山嵛菜(Eheterophylla (W.W.Smith)Hara)核型为2n=2x=14=6m(2SAT)+8sm;云南山嵛菜(Eyunnanense Franch.)核型为:2n=4x=28=12m(2SAT)+16sm。对它们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为杂交培育新品种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
  • 吴玉环,高谦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346) PDF全文 ( 273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属全世界共约4种,中国已知1种地萼苔Geocalyx graveolens (Schrad.) Nees.Koponen等(1983)首次报道该种在吉林长白山的分布,凭证标本为高谦22339(IFSBH)。Piippo(1990) 记录本属地萼苔1种。曹同(2000)记录该种在云南中甸的分布,凭证标本为黎兴江920, 1157(HKAS)。作者经再次检查发现该3号标本均为裂叶苔科植物,因此地萼苔应被移出中国苔藓植物区系。从地理分布来说,地萼苔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其日本记录实为狭叶地萼苔Glancistipulus (Steph.)S.Hatt.。
    本次又发现中国本属1新记录种:狭叶地萼苔Glancistipulus (Steph.) S.Hatt.
  • 臧穆,章道忠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3829) PDF全文 ( 267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和图示了担子菌中的两个新种,即梅朋华牛肝菌(Sinoboletus meipengianus)和梅朋华鸡(Sinotermitomyces meipengianus)。谨以本文纪念我国著名真菌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前任所长陈梅朋教授(1902-1968)诞辰102周年。他1926年获法国鲁斯大学博士学位,1926-1927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1928年在上海引种双孢蘑菇成功。
  • 臧穆,皮特逊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3813) PDF全文 ( 297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有关亚洲分布的热带牛肝菌,其中如红色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fallax(Corner) Watling,褐微孔牛肝菌Boletus fuscimicroporus Zang et Petersen,sp.nov.,刺牛肝菌Boletochaete spinifera (Pat et Baker) Singer,白色华牛肝菌Sinoboletus albiolus Zang et Petersen,sp.nov.,粘盖华牛肝菌Sinoboletus gelatinosus Zang et Petersen.sp.nov.,巨孔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magniporus Zang et Petersen.和腹牛肝菌Gastroboletus boedijni Lohw.原记录于云南丽江,今见于泰国。
  • 吴丁,高连明,王红,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3823) PDF全文 ( 27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丽江梅花草(Parnassia lijiangensis Ku)处理为凹瓣梅花草(Pmysorensis Heyne ex Wight et Arn.)的异名;彝良梅花草(Pyiliangensis Ku)处理为大叶梅花草(Pmonochorifolia Franch.) 的异名;思茅梅花草(Psimaoensis Y.Y.Qian)处理为鸡眼草(Pwightiana Wall.ex Wight & Arn.)的异名;龙胜梅花草(Plongshengensis Ku)处理为宽叶梅花草(Pdilatata Hand.Mazz.)的异名。
  • 林祁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3788) PDF全文 ( 206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林祁(1999)曾对黄杨科Buxaceac黄杨属Buxus Linn.的皱叶黄杨Brugulosa Hatusima作过考订,将平卧皱叶黄杨Bmicrophylla Siebold & Zuccarini varprostrata WWSmith归并入皱叶黄杨Brugulosa Hatusima中,并注意到平卧皱叶黄杨的模式标本还是合模式状态,没指定出后选模式。由于当时没查阅到相关的重要标本而不便处理,现查阅到平卧皱叶黄杨的合模式标本,经研究后对它作出后选模式指定。
  • 金孝锋,丁炳扬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736) PDF全文 ( 32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统计分析了浙江庆元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67科、700属、1 545种(含种下分类群)。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达335%,热带分布的科多于温带分布的科(75/44),16个表征科中,大多也是以热带分布的科;本区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202%),其次是北温带分布(139%),热带分布与温带分布的属几相当(304/317);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中国特有种最多(484%),其次是东亚分布(239%)和热带亚洲分布(136%)。以中国区系分区标准,将特有分布种划分成9个分布亚型,其中以华东-华中-华南分布最多(259种)。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多样,具有明显的华东南缘山地植物区系特征,并且拥有众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
  •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云南植物研究第26卷总目次
  • 吴玉虎
    Plant Diversity. 2004, 26(06): 1-3.
    摘要 ( 4106) PDF全文 ( 28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巴颜喀拉山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北纬32°20′~35°15′,东经94°50′~101°45′,面积约84 000km2,海拔高程介于3 600m至5 369m之间。本地区拥有种子植物1 116种,分属于64科,295属。区系特征概述如下:1)对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本地区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仅有9个分布区从热带延伸到温带的热带属,且在本区所含种类极少或仅有1种。2)对种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大多数种(不包括中国特有种)属于中亚成分和东亚成分,且多呈中亚-喜马拉雅-中国西南或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样。以此为据所得结论是,本地区的种以温带成分为优势,具高原、高山分布的特点。3)本区东南部的生态环境和区系成分的来源均不同于其余地区。东亚分布型及其变型中国-喜马拉雅的种聚集在东南部。这里被认为是那些来源于横断山和西秦岭的区系成分的一个通道。4)对中国特有种的分析表明,本区系与横断山区系和甘肃南部区系联系最为密切。5)在高山特化作用和高山生态因子的选择之下,本区植物获得了适应寒冷和干旱的特性。6)本区植物的耐寒性常常伴随着耐旱和耐湿的双重特性,植物的这些特性也反映在它们的地理分布上。7)本区的区系性质和特点与唐古特地区基本一致,因此本植物区系应视为唐古特区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