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3年, 第2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3-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周永红 伍碧华 颜济 杨瑞武 丁春邦 张利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894) PDF全文 ( 297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Iris japonica、Iconfusa和它们的人工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形态学和繁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Ijaponica和Iconfusa的形态差异较小,杂种F1形态介于亲本之间;(2)人工杂交比较容易,杂种种子能正常发育;杂种F1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0,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频率很高,为139个二价体,构型为095Ⅰ+595Ⅱ(棒形)+795Ⅱ(环形)+005Ⅲ+027Ⅳ,表明它们有相似的染色体组,亲缘关系很近;(3)杂种中有少量的三价体和四价体存在,可能是亲本染色体间发生了结构重排或是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4)杂种中大多数细胞存在2个单价体,有的高达8个单价体;花粉育性为5051%,不能正常结实,表明Ijaponica和Iconfusa间存在生殖隔离,是独立的生物学物种;(5)杂种F1减数分裂前期可观察到细胞融合,这可能是造成Ijaponica和Iconfusa不同居群出现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重要原因。
  • 赵爱华 彭丽艳 王宗玉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462) PDF全文 ( 31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白叶香茶菜Isodon leucophyllus(Dunn)Kudo地上部分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紫罗兰酮类化合物和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IR,UV,MS,NMR波谱数据分析,其结构分别确定为:13-羧基布卢姆醇C(1),5,7,3′,4′-四甲氧基黄酮(2),线蓟素(3),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4),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酮(5),异甜橙素(6)和异槲皮素(7)。其中,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 戴波 顾红雅 瞿礼嘉 虞泓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779) PDF全文 ( 33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倍性及其非整倍体韭Allium tuberosum和野韭Allium ramosum核糖体DNA的内部转录区(ITS)进行了PCR扩增和克隆,并测定10个ITS1和ITS2的序列,用ITS1+ITS2的序列探讨Allium tuberosum和Allium ramosum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Allium tuberosum与Allium ramosum种间的平均Kimura遗传距离仅为00146,二者是一对近缘种。虽然韭经历了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但与野韭的分化仍然较小。韭不同倍性及其非整倍体之间,其ITS序列亦无明显差异。
  • 张会 黄勤妮 杜桂森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6263) PDF全文 ( 32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核核糖体DNA ITS序列,探讨了苔藓植物广义羽藓科的系统发育,摸索出适于扩增ITS片段的最适反应条件。实验共得到广义羽藓科6个种的ITS序列,它们分别是:Abietinella abietina(AJ417494),Anomodon minor(AJ344145),Claopodium aciculum(AJ315968),Thuidium pristocalyx(AJ416443),Thuidium assimile(AJ416442),Herpetineuron toccoae(AJ315967),其中后5个种是国际上首次得到的。本文利用ITS序列构建羽藓科7属、11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据Bootstrap严格一致树表明:广义的羽藓科为并系发育,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牛舌藓属Anomodon,羊角藓属Herpetineuron和多枝藓属Haplohymenium等为一支,而山羽藓属Abietinella,羽藓属Thuidium,沼羽藓属Helodium和麻羽藓属Claopodium等为另一主要分支,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据形态特征把原牛舌藓亚科的牛舌藓属,羊角藓属,多枝藓属提升为牛舌藓科的结论。
  • 李祖强 黄荣 罗蕾 马国义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4653) PDF全文 ( 27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In this paper, the volatile oil of 18 samples from Cyathocline purpurea were determined by steam distilling method. 27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 were identifi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y GC/MS. Three samples of volatile oil have been tested for cytotoxicity in cell growth inhibition against cultured L1210 murine leukemia cell.
  • 宋松泉 龙春林 殷寿华 兰芹英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6005) PDF全文 ( 34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成熟脱水是种子发育的末端事件。根据种子的脱水行为,可以把种子分为正常性、顽拗性和中间性种子。许多过程或者机制授予或者提高种子的脱水耐性,不同的过程可能在不同的水合水平上对水分丧失起保护作用,这些过程的缺乏或者无效表达可能决定个别物种的种子的脱水敏感性程度。到目前为止,涉及种子脱水耐性的过程或者机制有:细胞内脱分化;代谢的‘关闭’;抗氧化系统的存在和有效运转;保护性分子(包括胚胎发育后期高丰度表达蛋白,蔗糖、寡糖或者半乳糖苷环多醇,亲水脂分子,油素)的存在;以及在重新水合过程中修复机制的存在和运转。
  • 龚洵 施苏华 潘跃芝 黄椰林 尹擎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670) PDF全文 ( 487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木兰亚科植物花的着生式样、心皮中的胚珠数目和花的性别等主要分类性状进行了研究。在毛果含笑、云南含笑等含笑属植物中观察到了顶生花。含笑属的聚伞花序不是一个花序,而是一个具有多花的枝条,其“总花梗”实质上是一个枝条,其节上的花顶生于次级侧枝上,属于顶生花式样。山玉兰和盖裂木每心皮中的胚珠数目为2~7个,而不是2个。在山玉兰、黄兰、合果木等植物上观察到了单性雄花,而在云南拟单性木兰的雄株上观察到了少数具有1~8个心皮的两性花。根据观察结果,本文讨论了这3个主要分类性状在木兰亚科分类系统中的意义,并对现有分类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木兰亚科的分类系统做了修订,依据分枝式样、花药的开裂方式,将中国木兰亚科植物归并为木兰属和含笑属。
  • 陈绍田 管开云 周浙昆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522) PDF全文 ( 31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角蒿属(Incarvillea Juss.)14个种(4变种,2居群)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角蒿属花粉形态较为相似,为单粒花粉,花粉粒扁球形至近球形,外壁表面同时具有近刺状和穴状两种纹饰。大小在28~51?μm之间,萌发孔为多沟型,6~10沟,沟长度不等,沿赤道分布,一些种类中沟多少弯曲使萌发孔成螺旋状,沟末端在极面上多少连接形成合沟。角蒿属内种间花粉形态上的相似性说明了角蒿属应为一单系类群,而对于角蒿属下单元划分及种间的系统有着有限的意义,波罗花亚属花粉明显大于其它两个属,花粉形态特征也显示了它与角蒿亚属关系较近。同时,研究结果不支持将角蒿属放在硬骨凌霄族(Tecomeae)。
  • 王福生 彭丽艳 赵昱 古昆 赵勤实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625) PDF全文 ( 293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枝叶中分离得到4个紫杉烷二萜,通过波谱分析分别确定为:1β羟基2α,7β二去乙酰基巴卡亭I (1),1β羟基巴卡亭I (2), 2α, 5α, 7β, 9α, 10β, 13α六乙酰氧基紫杉-4 (20), 11-二烯 (3)和2-去乙酰氧基-5-去肉桂酰 taxinine J (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李晓贤 陈文允 管开云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6472) PDF全文 ( 372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和有关文献资料,运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对滇西北地区野生花卉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野生花卉有83科324属2 206种。其中草本花卉1 463种,木本花卉743种,滇西北特有野生花卉751种,珍稀濒危花卉35种。本文对滇西北地区野生花卉植物的种类、分布、观赏类型、花色、花期、受威胁状况以及特有现象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发现滇西北地区花卉植物的丰富度依次为丽江、中甸、贡山、德钦、维西、鹤庆、福贡、洱源、大理、兰坪。从垂直分布上看,海拔2 400~3 000?m以及海拔3 500?m以上的地段花卉植物较为丰富,且特有和珍稀濒危野生花卉植物也较多地集中在这两个地段。按花色紫蓝、橙黄、红、白四大类型分类,则以紫蓝花种类最为丰富(约400种)、橙黄花次之(约230种)、红花较少(约170种)、白花最少(约140种)。
  • 黄素华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4933) PDF全文 ( 26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记述了云南产堇菜属3新种,鸡足山堇菜,淡黄堇菜,宾川堇菜。
  • 张道远 潘伯荣 尹林克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5755) PDF全文 ( 357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属。对柽柳属3组68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3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为伊朗-吐兰区的西亚亚区(30种/3组,其中特有种13种),中亚亚区(20种/2组,其中特有种6种)和地中海区(12种/3组,其中特有种6种)。由于伊朗-吐兰地区的西亚亚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特有种多且可以见到柽柳属系统发育系列,因而认为该亚区是现存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地中海地区包含的组、种数仅次于伊朗-吐兰区,并且特有种为6种,带有新特有种的性质,全是系统发育上相对年轻、进步的类型,被认为是本属的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另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在中亚亚区,尤其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根据柽柳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化石资料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柽柳属起源于古地中海热带成分盛行的早第三纪始新世,具有起源古老的性质,并且随着晚第三纪古地中海的退缩、气候逐渐干旱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以温带成分为主适应旱生环境的现代柽柳属种类。柽柳属起源之后,首先繁衍、散布到以伊朗为中心的现代分布中心,其后以伊朗为廊道向西、向东扩散,在地中海沿岸、东非、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南部及亚洲中部的荒漠地区得到发展。
  • 杨鲁红 丁开宇 陆树刚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4081) PDF全文 ( 28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In this paper,the karyotype of Malania oleifera Chun et Lee has been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the somatic chromosome of the species is 26, and its basic chromosome number is x=13. The karyotype formula is 2n=2x=24m(2SAT)+2sm, and belongs to 1A type of Stebbins karyotypic symmetry.
  • 周志炎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6034) PDF全文 ( 44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银杏类植物化石分类都依据营养叶形态为基础。由于叶形态的多型性和异源性,导致分类和系统发育解释的紊乱。根据对保存完好的繁殖器官(胚珠器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所作的银杏目分类表明中生代除了银杏和银杏科以外,至少还存在着3~5个已灭绝的科级单元。此方案把已知其繁殖器官的成员和仅仅根据营养器官建立起来的分类位置不明的属严格地区分开来,并注明各科的限定性特征和已知成员的地质地理分布。银杏目植物自古生代起源,至早中生代以后朝着不同的方向辐射,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并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演化过程,其总的演化趋向是退缩:叶片扁化、蹼化和融合;胚珠器官简化,胚珠增大、数目减少,珠柄趋于消失。
  • 税玉民 张广杰 陈文红 莫明忠 周浙昆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4): 1-3.
    摘要 ( 6125) PDF全文 ( 32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西隆山中国部分的植被,详细地记述了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的群落组成。该两种植被类型的优势类群分别以金缕梅科红花荷属和石楠科杜鹃属的多种植物为特征。比较研究显示该地区的两种苔藓林与云南西北部的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