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3年, 第2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3-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金建明 刘锡葵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4545) PDF全文 ( 249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晚香玉(Polianthes tuberosa L.)球茎中分离到3个胆甾烷类配糖体。经波谱分析鉴定,其中1个为新的胆甾烷类配糖体,即(22S)-胆甾烷-5-烯-1β,3β,16β,22,25-五醇1-O-β-D-葡萄吡喃糖基-16-O-β-D-芹菜呋喃糖苷。
  • 李宏 姜怀春 邹国林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350) PDF全文 ( 286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分别探讨了经光照和未经光照处理后在培养24h的过程中贯叶连翘总提取物(TEHPL)对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光密度(OD640mm)、活菌数(CFU)、总菌数(TCC)、最低杀菌浓度(MBC)的影响和对其中2株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表明TEHP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其抑菌或杀菌作用与其浓度有关,不需光照。并且TEHPL诱导菌体细胞内SOD活力增高。
  • 左国营 何红平 王斌贵 洪鑫 郝小江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584) PDF全文 ( 27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果实分离得到6种吲哚喹唑啉生物碱,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1),吴茱萸碱(evodiamine,2)、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3)、丙酮基吴茱萸碱(acetonylevodiamine,4)、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14-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5)和吴茱萸酰胺(evodiamide,6),其中,4为新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和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化合物1~6的结构。
  • 李玉阁 郭卫红 吴伯骥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6531) PDF全文 ( 31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研究了6种国产兰属植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核型。果香兰(Cymbidium suavissimum)核型为2n=40=30m+10sm;碧玉兰(C.lowianum)为2n=40=26m+12sm+2st;文山红柱兰(C.wenshanense)为2n=40=28m+10sm+2st;虎头兰(C.hookerianum)为2n=40=30m+8sm+2st;独占春(C.eburneum)为2n=40=36m+4sm;莎草兰(C.elegans)为2n=40=28m+8sm+4st。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已有的核型资料,对兰属植物的核型进化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 姜立花 谭宁华 杨亚滨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651) PDF全文 ( 31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是以烯醇式丙酮酸转移酶(EPT)为靶点筛选其抑制剂,以期寻找抗细菌活性样品。实验是在96孔酶标板上对来源于169个科、560个属、916种动植物2490个提取物或分离部位样品在EPT模型上进行了批量筛选。结果表明在96.15μg/ml浓度下发现了来源于80个科、169个属、218个种的309个样品有活性,其中14个样品的IC50小于10.00μg/ml,40个样品的IC50在10.01~30.00μg/ml范围,83个样品的IC50在30.01~50.00μg/ml范围,172个样品的IC50在50.01~96.15?μg/ml范围。通过以上工作我们认为以烯醇式丙酮酸转移酶为分子靶点的体外筛选方法稳定、方便、快速、微量、有效,特别适用于天然产物的抗细菌活性筛选。
  • 沈显生 孙灏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538) PDF全文 ( 257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年生小草本,高2-5cm,具毛,生于石上苔藓丛中。茎匍匐,长5-6cm,节上易生根;茎上部的包叶腋内具有卵形珠芽,黄绿色,长1mm。叶互生,3小叶指状着生,小叶片倒心形,顶端微凹,长4mm,宽5mm,被刚毛,小叶柄长1mm,具密的刚毛,叶柄细瘦,长1.5-2cm,叶柄基部鞘状;上部的叶片退化成苞片。花1-3朵,淡紫色,生于基生或腋生花序梗的顶端,单生或近伞形,花序梗与叶柄近等长,苞片1-2枚;萼片5,披针形,长2-3mm,宿存;花瓣5,狭倒心菜,长4-5mm,宽2-3mm;雄蕊10,噬短互间;子房5室,每室1粒种子,室背开裂,长2mm,黄褐色。
  • 杨瑞武 周永红 郑有良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405) PDF全文 ( 375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分析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染色体C带带型。Elymus 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trix patula的染色体在Giemsa C带带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了这3个属模式种的物种特异性。3个模式种的Giemsa C带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和着丝粒附近,而中间带相对较少。对E.sibiricus、R.caucasica和H.patula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与其它物种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 薛大伟 张长芹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6017) PDF全文 ( 29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云南无量山报春花属(Primula)3组4种植物的核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分别为:波缘报春P.sinuata Franch,2n=2x=22=20m(2SAT)+2st,着丝点端化值(T.C.%)为57.51%;无葶脆蒴报春P.sinoexscapa C. M. Hu,2n=2x=22=20m+2sm,T.C.%值为57.78%;滇北球花报春P.denticulata ssp. sinodenticulata (Balf.F.et Forrest) W.W.Smith,2n=2x=22=20m(4SAT)+2st,T.C.%值为56.79%;光叶景东报春P.interjacens var.epilosa C.M.Hu,2n=2x=18=2m(2SAT)+6sm(4SAT)+10st,T.C.%值为67.47%。简要讨论了报春花属植物可能的染色体原始基数和3个组的染色体基数。
  • 彭玉兰 胡运乾 孙航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6430) PDF全文 ( 33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因分化系数FST=01928,说明光叶珙桐居群间分化小。各项指标表明光叶珙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比原变种珙桐高,外部环境可能是影响珙桐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昭通与宝兴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居群,遗传多样性保存较为完整,而处于分布区东、西两侧边缘(云南西北部和湖北五峰)遗传多样性则相对较低,推测四川盆地边缘山地是该种的遗传多样化中心,可能是在地质灾难中(如第四纪冰期),光叶珙桐真正的避难所。分布区东西两侧的居群可能是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扩散而来。
  • 王红 李文丽 蔡杰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6343) PDF全文 ( 340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马先蒿属 (Pediculais) 是有花植物中花冠形态多样化最为集中的属。该属主要的传粉者是熊蜂属 (Bombus) 昆虫;在北美,熊蜂和蜂鸟是马先蒿植物一些种类有效的传粉者;也发现壁蜂(Osmia)为其传粉。不同的传粉机制要求某一特定的取食式样储藏和释放花粉。本文讨论了花冠类型的进化趋势与传粉式样和花粉形态的关系。传粉者的选择压力是决定花冠多样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花冠类型与传粉者和传粉行为紧密相关。马先蒿植物和传粉者的相互依赖与其花冠类型、功能和物候互相适应,但花冠类型与花粉形态两者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北美、日本和喜马拉雅不同地理分布马先蒿种类的比较研究表明,具有相同花冠类型的种类有着相同的传粉方式,花冠形态与传粉式样存在紧密的协同进化关系。
  • 邓德山 闵天禄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271) PDF全文 ( 35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将海棠猕猴桃Actinidia maloides H.L.Li,心叶海棠猕猴桃A.maloides H.L.Li f.cordata C.F.Liang合并于狗枣子(Actinidia kollmikta (Maxim.& Rupr.)Maxim.)中作为异名,同时对狗枣子及其近缘种软枣猕猴桃A.arguta (Sieb. & Zucc.) Planch.ex Miq,木天蓼A.polygama (Sieb. & Zucc.) Maxim.和四数猕猴桃A.tetramera Maxim.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辨析。
  • 张明理 席以珍 康云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6497) PDF全文 ( 30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6组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这些花粉的外壁表面纹饰可分为网状纹饰,穿孔或小沟渠状,以及穴网状纹饰3种类型。所有种类都具三孔沟的萌发孔,根据内孔明显与否可分为两类。虽然萌发孔类型与分组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综合一些花粉特征,仍然发现6个组间花粉形态差异较为明显,与一般的形态差异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是Sect.Robusti比较特殊,根据花粉大小等特征,推测它和Sect.Phyllolobium等有可能是本亚属的原始类群。Sect.Sesbanella的两个近缘种Astragalus heydei和A.hendersonii,花粉形态却很有区别。Sect.Bibracteola种类较多,有24种,花粉形态呈多样性。总之,花粉形态在簇毛亚属中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 张明理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697) PDF全文 ( 25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簇毛黄耆亚属的种类主要沿亚洲的“山链”分布,即横断山,喜马拉雅,查谟和克什米尔,帕米尔-阿赖,兴都库什和苏莱曼山脉,表达了东亚、西亚和中亚的植物区系地理关系。本文基于亚属的分布式样,对其8个分布区进行了分析生物地理学中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分布区可划分为4类,即1)华北-东北;2)横断山和西藏;3)西喜马拉雅,西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4)内蒙古-新疆。在本亚属的分布式样中,有两个地理“结点”,即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后者主要指克什米尔。推断地理上的衍进方向是由东向西发展,喜马拉雅是连接东西分布的通道。
  • 林祁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5200) PDF全文 ( 291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赤车属植物标本的研究,将小赤车归并入短叶赤车,小异被赤车归并入异被赤车,海南赤车归并入滇南赤车,长茎赤车归并入赤车.
  • S.P.vander Kloet T.A.Dickinson W.Strickland
    Plant Diversity. 2003, 25(01): 1-3.
    摘要 ( 6169) PDF全文 ( 26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越桔属Vaccinium中曾经被认为属于越桔组sect.Vitis-idaea的种或与之相关的76个运算上的分类单位进行数值分析,并记录了44个特征,解析如下:Vaccinium sect.Vitisidaea应是局限于越桔V.vitis-idaea这个种而言;5个喜马拉雅的分类单位: V.nummularia,V.paucicrenatum,V.delavayi,V.retusum,V.moupinense,有2个表面上类似V.vitis-idaea的分类单位,运算上总是聚类在一起都被归入少齿越桔组sect.Aёthopus.其余20个操作分类单位(OTU)包含10个分类单位,每个都十分特殊,但没有显著的片段的样式可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