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1年, 第2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1-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萨仁  陈家瑞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4615) PDF全文 ( 22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Thermopsis lanceolata R. Br.被误认为是黄华属的模式。根据有关文献考证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作者认为T. lanceolata是一个不合法名,黄华属的合法模式应为Thermopsis lupinoides (L.)Link。分布于东北亚,花序具互生花的黄华长期被误定为T. lupinoides (L.)Link,应更正为Thermopsis fabacea (Pall.)DC.。
  • 沈显生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658) PDF全文 ( 25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ulipa anhuiensis X. S. Sheng, sp. nov. TYPE: Anhui (安徽),Qianshan county (潜山县),Tianzhu Mount.(天柱山),alt. 1000-1200 m, 1998-04-01, Shen Xian-sheng 98006 (holotype, PE). Fig. 1.
  • 孙必兴  孙航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241) PDF全文 ( 23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pecies P. vaginato Sw. affinis, sed culmis caespitosis erectis vel ascendentibus, lematibus inferoribus sparsim villosis deffert.Caespitose perennial. Culms 20-40 cm, erect or ascending. Sheaths glabrous, ligule about 0.5 mm; blades 3-10 cm long, 3-6 mm wide, glabrous. Inflorescence of 2-3 racemes arranged digitately,raceme 3-6 cm, glabrous, with narrowly singed rhachis. Spikelets 2-2.3 mm, solitary, seesile, in 2-rows, ovate-elliptical, yellowish-green, plano-convex; lower glume absent; upper glume as long as the spikelet, glabrous or sparely villous; lower lemma similar but sparely villous, the mid-vein obscure.……
  • 王恒昌  孙航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223) PDF全文 ( 25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及古植物学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豆科Papilionaceae黄华族Tribe Thermopsideae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黄华族可能是古地中海起源的,它的起源地在古北大陆的南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纬度地区;(2)起源时间可能早于早第三纪,大约处在白垩纪末和始新世之间。当时有一个所谓的“北热带植物群”Boreotropical Flora发生;(3)本族6个属基本上构成一个比较自然的单元。它们是由原始槐族类祖先演化而来的;(4)木本类是本族原始的、早出的类群,它们基本上处于孑遗状态;草本类是本族进化的、晚出的类群,它们种类多,分布区有扩大的趋势;(5)Thermopsis间断分布于亚洲(包括中亚和东亚)、北美(包括北美东部和北美西部)。东亚太平洋沿岸和北美大西洋沿岸最有可能是它的原始保存地,而不是起源地。它们主要是通过古地中海海道而发生联系的。造成原始类群星散分布的格局不是由一次,而是多次地史和气候变化的结果;(6)晚第三纪亚洲腹地造山运动引起的喜马拉雅的隆起和青藏高原的抬升,以及北美落基山山体抬升引起的水温条件的急剧变化是某些类群(包括Piptanthus和Thermopsis)物种局部分化的主要动力。
  • 周丽华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816) PDF全文 ( 26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重新界定了?子属(Cotoneaster)高山组(Sect.Alpigeni Hurusawa)黄杨叶系(Series Buxifolii Klotz)的范围,仅含4种植物,即C. buxifolius Wall. ex Lindl.,C.delavayanus Klotz,C. insolitus Klotz和C. poluninii Klotz。将原作者建立该系时包含的5种,即C. argenteus Klotz; C. brevirameus Rehd.& Wils.; C. hodjingensis Klotz; C. lijiangensis Klotz; C. rockii Klotz,被原作者置另一系的C. marginatus Lindl. ex Schlecht.以及被俞德浚教授等误认为红花?子小叶变种C. rubens var. miniatus Yu,一共7个名称归并为黄杨叶?子(C. buxifolius Lindl.)的同物异名;又把C.buxifolius f. vellaea Franch.和C. astrophores J. Fryer et E.C. Nelson归并为绒毛细叶?子C. poluninii Klotz同一种。经修订后的黄杨叶系在?子属高山组中以普遍直立的习性,叶下表面、萼片和萼筒密被绒毛和常具2个小核等特征组成相对自然的一群。
  • 罗艳  周浙昆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737) PDF全文 ( 27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壳斗科青冈亚属(Quercus subg.Cyclobalanopsis)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和统计。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即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是青冈亚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分布区中心。基于其形态、现代分布和地史资料,马来西亚地区分布有许多性状较原始的类群,是青冈亚属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青冈亚属植物中有许多地区性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区很狭窄,集中分布在加里曼丹、台湾、海南和云南东南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理隔离,如海峡、高山等,以及气候和地史的复杂性。青冈亚属植物还存在许多替代现象,如青冈(Q.glauca)和滇青冈(Q.schottkyana)、赤皮青冈(Q.gilva)和黄毛青冈(Q.delavayi)、云山青冈(Q.sessifolia)和窄叶青冈(Q.augustinii)为中国-日本分布式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之间的替代。
  • 周志宏  杨崇仁  李玛玲  陈国珍  陈植和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6013) PDF全文 ( 24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虫瘿中分离了2对平衡互变异构体和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和化学方法鉴定为:G-1为1-O-(3′-没食子酰基)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和1-O-(4′-没食子酰基)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的平衡互变异构体,G-2为3-O-没食子酰基-没食子酸和4-O-没食子酰基-没食子酸的平衡互变异构体,G-3为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G-4为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G-5为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G-6为没食子酸甲酯。对G-1、G-3和G-4进行了初步的抗肿瘤、抗脂质过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
  • 邓世明  程永现  周俊  谭宁华  丁中涛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6425) PDF全文 ( 273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长缘厚朴(Magnolia rostrata W.W. Smith)树皮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联烯丙基苯对苯醌类物质,命名为木兰醌magnoquinone (1),以及7个已知新木脂素类化合物,厚朴酚magnolol (2),和厚朴酚honokiol (3),4-o-methylhonokiol (4),3-o-methylmagnolol (5),magnoldehyde B (6),magnolignan A (7)和magnolignan C (8)。研究表明,长缘厚朴可作为中药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的代用品。
  • 张石宝  李树云  李存信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4947) PDF全文 ( 255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6~1998年,在蒙自县草坝进行了玉米冬播栽培的试验和大面积种植,并连年获得高产。主要是:1.冬播玉米有明显较长的生育期。2.冬玉米的叶片发展和光热资源有较好的匹配,构成了冬播玉米高产的基础。3.灌浆中期全天平均光通量密度为1391.8μE.m-2.s-1,植株实际截获87.6%的总通量。底层相对较高的透光延缓了叶片的衰老,为灌浆期总干物质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4.冬播玉米开花后的干物质生产量占总干物质量的72.1%,有利于籽粒生产。5.冬播玉米灌浆期生产的同化物最终有12.78%存留于营养体中,表明库容是生产力的限制因素,扩大库容可使其籽粒产量进一步提高。
  • 黄家林  胡虹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6452) PDF全文 ( 279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授粉15周后的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 P.F. Hunt et Summerh.)种子经0.5%NaClO溶液处理后,无菌条件下播于培养基表面,20周后种子最高萌发率达到90%。KT和BA促进兰花种子萌发的机理是作为一种萌发诱导物质直接起作用,而不仅仅是拮抗ABA的抑制作用而促进种子的萌发。培养基,激素和种子预处理是萌发率高低的关键,种皮是阻碍黄花杓兰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 卢善发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722) PDF全文 ( 24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离体茎段嫁接系统是在无菌条件下将茎切段嫁接后放入培养基中,使接穗和砧木分别与含不同成分的培养基接触,再置光下培养的一个模拟植物正常生理过程、环境条件可控的实验系统。离体茎段嫁接体的发育与整体类似,包括接穗与砧木粘连、愈伤组织产生、次生胞间连丝形成和维管束分化等几个步骤,发育进程受植物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调节。该系统的建立为阐明嫁接体发育机理及嫁接亲和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潘跃芝  龚洵  梁汉兴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6141) PDF全文 ( 30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报道了木莲属胚胎学特性,研究了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 (Wall.)Bl.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的发育以及花粉萌发情况。红花木莲花药具有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5~6层。腺质绒毡层具2~3层细胞;小孢子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交叉型或左右对称型,偶为直线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粒。同时报道了红花木莲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的特有现象。花粉萌发率为14.7%~25.3%。联系红花木莲花粉粒数目和胚珠数目进行探讨,认为雄配子体发育不是影响红花木莲结籽率低的主要因素。
  • 席湘媛  栾凤柱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520) PDF全文 ( 239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章丘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cv. Zhangqiu)的卵器由1个卵细胞及2个助细胞组成。观察到不少卵器没有卵细胞,只有2个助细胞。卵细胞的核及大部分细胞质位于细胞的合点端,1个大液泡占据了细胞其它部位。卵细胞含有很多的核糖体及多聚核糖体、嵴明显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具小泡。卵细胞似是一个活跃的细胞。细胞外被细胞壁,其合点端及侧方与助细胞共同壁不连续。助细胞有一较大的核,位于细胞膨大的部位,众多的小液泡遍布细胞质中。核糖体及聚合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同心圆环状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体及小泡常见,反映了其活跃的代谢作用。助细胞合点端及侧方与卵细胞、中央细胞的共同壁不连续。与卵细胞共同壁含胞间连丝,壁不连续处,有环状多层膜结构伸入卵细胞质,显示助细胞可能对卵细胞提供营养。传粉后,一个助细胞退化,宿存助细胞至椭形胚期尚存在。它经历了一个缓慢的退化过程,出现质壁分离,细胞质变稀,液泡扩大,细胞器逐渐减少。在椭形胚期,宿存助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及核仁消失,有细胞质侵入核内。因宿存助细胞壁变厚,细胞质内出现脂滴,宿存助细胞可能仍有合成功能。宿存助细胞壁出现若干无壁部位,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可能通过无壁部位向胚乳转运,供游离核胚乳及胚乳细胞化初期的发育。
  • 雷和田  宋经元  祁建军  张荫麟  杨峻山  郭志刚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530) PDF全文 ( 241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根癌农杆菌侵染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无菌苗后,获得其冠瘿组织;栝楼冠瘿组织经除菌后能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良好生长,并合成冠瘿碱,表明Ti质粒转化成功。栝楼冠瘿组织中最高蛋白含量为130.6mg/g(鲜重)。经SDS-PAGE检测其含有的蛋白种类与栝楼根含有的基本一样。研究表明,利用栝楼冠瘿组织作为培养系统生产天花粉蛋白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 王印政  王印政  李军  梁汉兴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803) PDF全文 ( 262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口异叶苣苔的胚胎学观察旨在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参考。该种的花药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组成。2~3-核细胞在绒毡层频繁出现。胚珠属倒生,单珠被和薄珠心型。胚囊发育属蓼型。该种胚囊发育中的双大孢子母细胞现象,分别为并列和前后排列型。前者发育至双并列四分体,后者发育到呈棱形的4个大孢子。胚乳的发育属细胞型,并在合点端和珠孔端分别具有吸器。珠孔吸器发育早期为单核、2-细胞,后期为两核、2-细胞或单核、4-细胞,有时为多细胞,并在发育过程中向外伸长形成外珠孔。合点吸器为两核。由于合点吸器和珠孔吸器的活动,位于珠被最外层细胞和珠被绒毡层之间的2~3层细胞逐渐解体和被吸收。胚的发生和发育属柳叶菜型。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胚乳几乎被吸收耗尽,仅剩下一层胚乳细胞紧贴内种皮。成熟种子的种皮由珠被最外层细胞和珠被绒毡层发育而来。本文对河口异叶苣苔的胚胎发育过程同苦苣苔科其它类群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和讨论。
  • 周虹霞  朱华  王洪  肖文祥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042) PDF全文 ( 25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滇东南绿春县李仙江大黑山番龙眼群落以无患子科的番龙眼和苏木科的无忧花为乔木层优势种,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渐尖、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较丰富,属一种热带北缘的热带季节性雨林类型。该群落物种组成复杂,动态结构稳定,处于生长期。
  • 高娟  邱明华  张亚平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6151) PDF全文 ( 236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又称白花除虫菊,是众所周知的著名杀虫植物,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约化栽培的天然杀虫剂原料,至今仍为肯尼亚、厄瓜多尔等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除虫菊的头状花序中含有6种0.4 %~2 %的杀虫成分,即除虫菊酯Ⅰ,Ⅱ(pyrethrin-I,II),瓜菊酯Ⅰ,Ⅱ(cinerin-I,II)和茉莉菊酯Ⅰ,Ⅱ(Jasmolin-I,II),6个成分组成的复合植物杀虫剂,对家蝇的杀虫活性LD50为15~20μg/g,对大白鼠的毒性LD50为2124~2416 mg/kg,对温血动物毒性更低。面对呼唤绿色产业的21世纪,除虫菊的产业开发又成为天然农药开发的一个热点。……
  • 周德群  Kevin D.Hyde  吴兴亮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6067) PDF全文 ( 27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对我国香港和云南省的竹生真菌的调查和研究(1998-1999)有下列诸属和所棣12种系我国新记录。东孢菌属,节链孢属,链束霉属和其所属共计12种。
  • 和兆荣 
    Plant Diversity. 2001, 23(01): 1-3.
    摘要 ( 5586) PDF全文 ( 24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Ophioglossum yongrenense Ching ex Z. R. He et W. M. Chu, sp. nov.Species nova aspectu inter O. kawamuram Tagawa et O. parvum Nishida et Kurita Japonicae, differt a priore frondibus pro parte laminis sterilibus praeditis (in illa frondibus omnino laminis sterilibus non praeditis), a posteriore frondibus pro parte laminis sterilibus non praeditis (in O. parvo Nishida et Kurita frondibus omino laminis sterilibus praed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