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2000年, 第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0-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吴少华 马云保 罗晓东 吴大刚 刘吉开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6138) PDF全文 ( 218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oricellia angulata Oliv. var. intermedia (Harms.) Hu, belonging to Toricelliaceae, is a single family and single genus plant. It is distributed in Yunnan, Guizho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Himalayas. In Chinese folk medicine, T.angulata is used to treat bone fracture, tonsillitis and asthma. It can also be used to expel wind, remove dampness and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Wu, 1990). During our investig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is plant, nine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two iridoid glycosides, griselinoside (1) and 10-griselinosidic acid (2), two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syringin (3) and coniferin (4), two flavonoid glycosides, quercetin-3-O-glucoside (5) and astragalin (6), a diterpenoid, phytol (7), β-sitosterol, daucosterol,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nine compounds, compounds 2, 4, 5, 6, 7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 杨辉 王佳 梅双喜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212) PDF全文 ( 23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四川眉山地区产的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地上部分分离到一个新的过氧化物,命名为bungein A.其结构通过各项波谱分析得到鉴定,这是首次从马鞭草科?桐属植物中分到的过氧化物。
  • 戴好富 熊江 周俊等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4665) PDF全文 ( 252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七爪龙(Ipomoea digitata Linn.)为旋花科蕃薯属植物,多年生缠绕大形草本,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民间认为块根有毒,具逐水消肿散积的功效。用来治疗水肿腹胀,痈疮肿毒。为了寻找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我们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样品进行了化学研究.
  • 滕荣伟 王德祖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676) PDF全文 ( 250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蛇菰科植物蛇菰(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f.)花序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桐甾醇(1)、?桐甾醇-3-O-(6-O-棕榈酰基)-β-D-葡萄吡喃糖甙(2)、(-)-lariciresinol(3)、(-)-松脂醇[(-)-pinoresinol](4)、β-香树脂醇(5)、乙酸蛇麻脂醇酯(6)、棕榈酸(7)、1-O-咖啡酰基-β-D-葡萄吡喃糖(8)、1-O-咖啡酰基-(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9)、1-O-咖啡酰基-(4-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10)以及没食子酸(11)。应用2D NMR技术对化合物3,4,8, 9和10的氢和碳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9和10尚未见从植物中分离到的报道,化合物1,2,8和11系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 张新全 颜济 杨俊良 郑有良 伍碧华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366) PDF全文 ( 25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阿拉善鹅观草Roegneria alashanica Keng、大丛鹅观草Roegneria magnicaespes D.F.Cui与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Nevski间的相互关系,将其进行了远缘杂交,通过幼胚离体培养,两个组合均成功合成了杂种。对亲本及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物种的种间杂交较难进行,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平均构型分别为:R.ciliaris×R.alashanica 10.62Ⅰ+8.17Ⅱ+0.32Ⅲ+0.02Ⅳ(c-值=0.44),R.ciliaris×R.magnicaespes 18.00Ⅰ+4.76Ⅱ+0.16Ⅲ(c-值=0.21);杂种穗部特征多数介于双亲之间。阿拉善鹅观草、大丛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间至少有一个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即为S基因组,本文对它们在分类中的地位也进行了讨论。
  • 薛春迎 许介眉 刘建全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678) PDF全文 ( 21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青海葱属青甘韭9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分布于湟源、西宁和共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的居群为2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t(2SAT)(湟源居群和西宁居群),2n=2x=16=12m+2sm+2st(2SAT)(共和居群);分布于玛沁、玉树、囊谦等高海拔地区的居群为4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32=28m+4st(2SAT)(玉树居群1和囊谦居群1),2n=4x=32=24m+4sm+4st(玛沁居群和玉树居群3)和2n=4x=32=26m+2sm+4st9玉树居群2);囊谦一个生长在林下的居群为8倍体,2n=8x=64=54m+2sm+8st。讨论了居群间的核型分化和倍性与分布的关系。
  • 杨祝良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6374) PDF全文 ( 263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鹅膏菌属(Amanita)是一个近世界性广布的大属,全球已被描述而又被承认的有近500种。在文献中,我国此属已记载约100种。然而,许多种都是原初描述于欧洲或北美的种类。近来的研究表明,东亚的鹅膏菌独特且有其自身的分布范围。东亚的有些种虽与产于欧洲或北美的某些种相似,但仔细的野外观察、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东亚的鹅膏菌是独立的分类群。在欧洲,人们有采集著名食菌恺撒鹅膏菌的习惯;在东亚,人们采食的“恺撒鹅膏菌”实为红黄鹅膏菌及其近缘种。在欧洲,有剧毒的毒鹅膏菌、鳞柄毒鹅膏菌和春生毒鹅膏菌,而在东亚,每年夏秋出现的烟色毒鹅膏菌、黄盖毒鹅膏菌及其白色变种等,常引起严重的中毒事故,甚至导致人员死亡。在鹅膏菌属中,泛北极、欧亚或东亚-北美广布的种并不多见。东亚-北美鹅膏菌的生物地理联系通过地理替代种比通过相同分类群更能明确反映出来。该属目前下分为2亚属7组,每组在中国皆有多种代表。大多数鹅膏菌与乔灌木形成专性菌根关系,但在我国西南高海拔山区草地上出现的几种鹅膏菌可能并不形成菌根。此外,在我国不少鹅膏菌尚未研究和命名。因此,有理由认为中国的鹅膏菌是十分多样的。
  • 周丽华 韦仲新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441) PDF全文 ( 276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发育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特有单种属Dichotomanthes Kurz及与其系统学研究有关的外类群Prinsepia utilis的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显示Dichotomanthes花粉粒自脱离四分体胼胝质膜开始至成熟二核花粉粒不同发育时期,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未见变化,仅花粉体积随成熟度增加而有所增大。而Prinsepia utilis,其花粉粒刚脱离四分体时形状和成熟花粉明显不同,成熟花粉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外壁具清晰的平行条纹,但幼嫩花粉粒的形状很特别,极面观为深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亦见花粉在两条沟之间下陷而沟部外突,明显为角萌发孔花粉,且花粉体积较成熟者小,而外壁纹饰同成熟者相比无根本性差异。前述两种植物花粉在不同成熟期体积有明显差异,而外壁纹饰在不同成熟期不存在质的变化并相对稳定,说明花粉外壁纹饰这一性状在蔷薇科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分类学意义。Dichotomanthes Kurz具典型Rosaceae花粉的三孔沟结构,外壁具条纹-穴状纹饰。将其孢粉学特征同Rosaceae 4个亚科有关类群的同类资料相比较,并结合其它形态解剖与细胞学等研究结果,支持将Dichotomanthes置入Maloideae下而不赞同将其另立亚科或置于Prunoideae之下。此外,由于Prinsepia utilis的花粉在其发育初期具角萌发孔花粉,与Cunoniaceae下的两个类群Geissois montana和Cunonia capensis具有相同的特征,故花粉形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Rosaceae可能和虎耳草目中的Cunoniaceae有一定系统学联系的观点。
  • 管开云 田代科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6248) PDF全文 ( 238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pecies B.asperifoliae Irmscher et B.labordei Lévl. affinis, differt ab illa scapis efoliolatis, laminis foliorum non lobulatis vel duplicato-serratis, tepalis exteriorbus ovato-lanceolatis apice acuminatis; ab hac inflorescentiis typice symmetrico-dicharioidibus, tepalis floris feminei 5, quorum exterioribus 2 apice acutis, stylis omnino discrets.
  • 周志宏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824) PDF全文 ( 27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产矮杨梅(Myrica nana Cheval.)鲜叶中分离了10个酚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为: 杨梅素、杨梅素3-O-α-L-阿拉吡喃糖甙、杨梅素3-O-β-D-半乳糖甙、杨梅甙(即杨梅素3-O-α-L-鼠李糖甙)、山奈酚3-O-β-D-葡萄糖甙、(-)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 3-O-没食子酸酯、原飞燕草素B-2、原飞燕草素B-2 3′-O-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酸。
  • 王斌贵 刘斌 左国营 郝小江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6281) PDF全文 ( 253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急尖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var. acuta Yu)的根部分离得到6个二萜生物碱,经光谱分析,其中5个分别鉴定为spiramines A(1),B(2),P(3)和U(4)及spiradine F(5),另一微量成分被鉴定为一新的二萜生物碱,命名为spiramine W(6)。
  • 陈昌祥 王薇薇 倪伟 陈能煜 周俊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029) PDF全文 ( 248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花蕾中分离得六个化合物(A—F),据化学降解和波谱数据,推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F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新常春皂甙F,其化学结构为:3-氧-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常春皂甙元-28-氧-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酯(F)。其它五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常春皂甙元-3-氧-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甙(A),3-氧-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常春皂甙元-28-氧-β-D-吡喃木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酯(B),3-氧-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常春皂甙元-28-氧-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酯(C),3-氧-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常春皂甙元-28-氧-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酯(D),3-氧-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常春皂甙元-28-氧-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酯(E)。
  • 杨庆雄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917) PDF全文 ( 238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百合科植物大叶吊兰(Chlorophytum malayense)根茎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呋甾烷型甾体皂甙,命名为大叶吊兰甙E(chloromaloside E)。经波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其结构为:26-O-β-D-glucopyranosyl-22-hydroxy-25(S)-5α-furostan-12-oxo-3β,26-diol 3-O-β-D-xylopyranosyl(1→3)[α-L-arabi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同时,还得到大叶吊兰甙A,B和C。
  • 侯爱君 姜北 杨辉 赵勤实 林中文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495) PDF全文 ( 258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旱生香茶菜(Isodon xerophilus)叶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旱生香茶菜素G, H 和I。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 俞宏渊 曾令杰 陈宗莲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672) PDF全文 ( 290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是提取天然除虫菊酯的原料,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有除虫菊酯分布,最主要存在于头状花序(简称花头)的子房中,随着花蕾的孕育、开花直至种子(瘦果)成熟,子房壁导管的油腺也同时经历了发生、发展和分泌物转化的过程。直接反映在开花期的不同阶段所采摘的花头内菊酯含量的变化十分显著,为了进一步认识除虫菊开花期小花开放程度与菊酯含量变化的内在规律,把除虫菊开花期(从孕蕾盛期到瘦果成熟)划分成8个阶段。通过样品测定,了解开花期花头中菊酯含量的变化状况和头状花序发育过程中小花子房的增长与干物质积累之间的关系,表明头状花序的小花开放至第4至第5阶段,即花头上管状小花开放初盛期至盛期时采摘,是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菊酯含量的最适宜采摘期。
  • 江明 浦帆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885) PDF全文 ( 26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级别的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成熟荚果以及其中的种子和肉质果壳中的β-葡萄糖甙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等级的果荚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低等级的果荚,种子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几乎达到肉质果荚的2倍;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主要分布在果壳中,没有在种子中测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测定样品极低,未能测出。
  • 王利琳 梁海曼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581) PDF全文 ( 21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在培养初期分阶段供应激动素(KT)的方法,研究了其对黄瓜子叶器官分化的影响,并对全程供应和不供应KT下子叶中内源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1)供应KT使不定根分化率下降,不影响营养芽的分化,而对于花芽分化则是必需的。2)供应KT使多胺中腐胺(Put)含量变化最为显著,在培养第2、6d出现峰值,在第4d呈低谷,对照则在第4d出现峰值。3)供应KT使培养2d的子叶中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4d时IAA含量显著升高。据上结果,就这些生理变化和花芽分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进行了充分讨论。
  • 席湘媛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696) PDF全文 ( 261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电镜观察了章丘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从小孢子母细胞至二胞早期花粉发育的超微结构。终变期的花粉母细胞,胼胝壁外方的相邻初生壁间及胞间隙内,存在胞间物质,四分体期,此物质尚部分存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细胞质内含有脂滴,小孢子有丝分裂以后,脂滴增多增大。小孢子分裂后期,质体已积累淀粉粒1至多个。二胞早期花粉之营养细胞质内,有些含淀粉质体亦含脂滴。各发育期,核糖体及多聚合糖体丰富,并有很多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小泡、线粒体,显示蛋白质、糖类及其它物质合成及运输作用的活跃。小孢子缺中央大液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器集中于未来的营养细胞极。小孢子胞质分裂期,有些内质网贴近或与花粉质膜相连,它们或有可能互相融合,扩大质膜面积而适应花粉的生长。还讨论了不同时期高尔基体小泡的作用。
  • 杨明挚 陈善娜 鄢波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5328) PDF全文 ( 26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甘油-3磷酸转酰酶(GPAT)与植物抗冷性密切相关。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与黑子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同属不同种,亲缘关系较近,但却存在显著的抗冷性差异。南瓜及黑子南瓜GPAT基因的克隆,可以使我们从二者推导的有限氨基酸的差异中对GPAT氨基酸组成及其与植物抗冷性作一定的探讨。发现在南瓜与黑子南瓜13个不同的氨基酸残基中有3个与抗冷性植物拟南芥菜(Arabidopsis thaliana)、豌豆(Pisum sativ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和菠菜(Spinacia oleracea)等相同,可能与黑子南瓜比南瓜更具抗冷性的原因有关。比较南瓜、黑子南瓜、豌豆、红花、拟南芥菜和菠菜等植物中GPAT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在比较抗冷的拟南芥菜、红花、豌豆和菠菜等植物中,虽然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远,但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残基却完全相同,而与南瓜等抗冷性较差的植物不同,这些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可能也与GPAT对底物酰基的选择性有关。
  • 王瑞江 陈忠毅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6449) PDF全文 ( 296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8种国产毛茛科植物的地理分布新资料,并且在分类学上将铁线莲属锈花铁线莲毛变种归并入原变种。
  • 王荷生             
    Plant Diversity. 2000, 22(02): 1-3.
    摘要 ( 7014) PDF全文 ( 27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植物区系平衡理论,以“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项目的结果材料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各成分间的关系。从全国整体来看,中国植物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分别占50.2%和49.8%,即基本平衡。而各地区间有显著差异,文中做了具体比较分析及揭示其变化规律,大致是热带成分在热带地区占75%~85%,亚热带地区占40%~60%,温带地区占15%~25%,寒温,高寒和中亚荒漠地区占5%~10%,自南向北向西方向递减,温带成分与之相反,而且北方温带成分变化曲线与热带成分呈反射状,表明二者是以相反方向同等发展的。文中又据中国种子属15个分布型或地理成分所归科的相似性系数矩阵来研究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果是相似性系数为12~58强,分为10级(10~60),排列出各成分间相似性程度及其变化梯度,其中以东亚和中国特有成分间关系最密切,温带亚洲和热带亚洲间关系最疏远,同时显出3个关系很密及最密区域,即旧大陆热带,古地中海和东亚,这三区域里可能是中国植物区系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