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9年, 第2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1999-12-26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龙春林 李恒 刀志灵 周翊兰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生活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东坡的勒墨人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勒墨人对野生植物及环境有较大的依赖性;从事刀耕火种轮歇栽培,并种植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iuum)和桤木(Alnus nepalensis)以促进轮歇地的休闲管理;栽培和管理漆树、收割生漆交换或出售,是勒墨人轮歇农业的一大特色;他们采集利用6o余种野生食用植物和100余种药用植物,云黄连(Coptis teeta)和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等重要药材用于同外界进行物资交换;在对自然界的崇拜过程中,勒墨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龙春林 李恒 周翊兰 刀志灵 阿部卓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采用民族植物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云南高黎贡山北部独龙江流域内独龙族的农业生态系统和采集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处于近乎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独龙族与植物及植物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独龙族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山地轮歇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存在不少有价值的传统品种和地方品种,并以种植 木(Alnus nepalensis)来促进轮歇地的休闲管理为特色,对保护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独龙族人人参与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活动,它是独龙族社会中仅次于农业生产而位居第二的重要经济活动,共采集100余种野生食用植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能代替粮食的产淀粉类植物。独龙族采集利用100多种药用植物,云黄连(Coptis teeta)和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等草药储量丰富,是独龙族用于同外界进行物资交换的主要物品。在其它植物资源的利用方面,独龙族也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包括对纤维植物、染料植物等的认识和利用。 木和董棕(Caryota urens)两个树种是体现独龙族传统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代表种类。独龙族植物的传统知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 David H.KAVANAUGH 龙春林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描述了产于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南段步甲科盗甲属(Leistus)的3个新种:长颚盗甲(Leistus tanaognathus)高黎贡山盗甲(Leistus gaoligongensis)和李氏盗甲(Leistus Lihengae),前两种的模式标本均采自保山市赧亢垭口(海拔2130m,位于北纬 24°49.9`、东经 98°46.0`),李氏盗甲的模式标本采自高黎贡山大蒿坪垭口东坡保山市境内的落水洞(位于郝亢垭口东北部,海拔2300m,北纬24°56.9`、东经98°45.4`)。此外,作者还编制了云南盗甲属分种检索表。
  • 李恒 龙春林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本文探讨高黎贡山地区(掸邦-马来亚板块)向北移动并右旋的地史过程,及其造成的环境变迁,研究这-过程对高黎贡山地区鱼类区系产生的生物效应。板块位移的生物效应表现为:使高黎贡山境内的伊洛瓦底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成为:(1)古北界和东洋界鱼类区系的交汇融合带;(2)北纬26左右地带的水体为热带亚洲鱼类和西藏高原鱼类交流的界鱼石,南、北成分互不往来;(3)鱼类繁衍后代的天堂,特有成分占本地区鱼类总数的53%;(4)高黎贡山鱼类区系多源,来源于热带也来源于古北界的温带。本文认为 科鱼类起源于热带,该科的属、种是多源的。主要是热带属,原跳及其近缘属可起源于西藏。
  • 张萍 刀志灵 郭辉军 龙碧云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测定了高黎贡山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小型真菌的多样性和属的分布,分析了上述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分布与人为干扰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和真菌的多样性在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分布是,原生林(次生林(幼杉木纯林;耕作通常使条件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成熟人工纯林和旱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多样性均较高;在五类利用方式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多样性以原生林最高荒地最低。
  • Charles E. GRISWOLD,龙春林,Gustavo HORMIGA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本文描述了采自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常绿阔叶林下派模蛛科(Pimoidae)派模蛛属(Pimoa)的一个新种-李氏派模蛛(Pimoa lihengae)。从雄蛛和雌蛛外雌器的结构来看,本种相似于产于印度及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的派模蛛属蜘蛛。
  • 李恒 Bruce BARTHOLOMEW2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对高黎贡山兰科植物的生物地理学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兰科是高黎贡山种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包括75属265种。2.高黎贡山兰花起源于新、旧世界的热带和温带,热带属占60%(45属),温带属占38.67%(29属),包括2个云南特有属。但是,高黎贡山兰科植物与地中海地区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十分微弱。3.高黎贡山的兰花以地生兰为主。这里,57.33% (43属)为地生兰,而附生兰和腐生兰仅分别为31属和3属。4.兰花物种的分布区式样表明:高黎贡山兰花以温带兰为主:温带兰占总种数的69.43%(184种),包括东亚成分即滇西高黎贡山-东喜马拉雅分布的种和中国西南部特有种,它们是高黎贡山兰花区系的核心。5.高黎贡山兰科的特有现象在于:1)具有云南二个特有属:蜂腰兰Bulleyia和反唇兰Smithorchis:2)有高黎贡山特有种21个.
  • 张萍 刀志灵 郭辉军 龙碧云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报道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调查所发现的各类土壤真菌资源情况及其生态分布。共发现土壤真菌28个属,分隶于3纲6目11科,其中以丛梗孢科占绝对优势,有11个属占总属数的37.9%,暗梗孢科有5个属占总属数的17.2%为次优势类群,有关菌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微生物生态学实验室内。属的分布是,海拔2000m左右的原始森林下土壤中分离到的属最多,其次为海拔高的原始森林,海拔低的次生林分离到的属最少。真菌数量的分布也出现山中部最多而山顶部和底部较少的变化趋势。
  • 李恒 王仲朗 龙春林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本文描写了高黎贡山地区察隅南星Arisaema bogneri p.Boyce et H.Li腾冲南星五味变种A.tengtsunense H. Li var. pentaphyllum H. Li缅甸南星A.burmaense. P.Boyce et. H.Li;第一次报道会泽南星A. dahaiense H. Li在高藜贡山的分布,对该种的果序和果实作了补充描述。
  • 王仲朗 李恒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本文描述了天南星科斑龙芋属一个新种,高黎贡山斑龙芋Sauromatum gaoligongense Z.L.Wang et H. Li,其显著特点是叶柄下部具3-5枚株芽。
  • 王红 李德铢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高黎贡山有马先蒿属植物41种,占云南马先蒿属种类的27.3%;在李惠林系统的四种花冠类型中,无齿型有7种,具齿型3种,短管具喙型28种,长管具喙型3种。按照钟补求系统,马先蒿属共分为13个群,其中云南有13个群,高黎贡山9个群,占总数的69.2%;112个系中,云南72个,而高黎贡山就有36个,分别占全球和云南的32.14%和50%。在高黎贡山几乎可以看到本属从原始到进化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由此可见,高黎贡山是马先蒿属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的一部分,以富含高等级类群(群、系)和中间类群(如短管具喙花冠型)为主要特点。高黎贡山具有马先蒿属的特有种5个,云南特有种14个,中国(西南)特有种16个,特有现象十分明显,表明本属在高黎贡山产生了一系列的分化和新种的形成。进一步研究高黎贡山马先蒿属的多样化成因,特别是种类集中的短管具喙型花冠类型的传粉机制和特有适应性,对于揭示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起源和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李 恒 龙春林 刀志灵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黎贡山是云南与缅甸北部交界的山脉。这一地区的植物区系深受科学界的注意。由于地形险峻,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但研究的也较少。高黎贡山是特有现象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有天南星科植物58种,属于11个属,以南星属为主,含35种。天南星科植物中,10种为高黎贡山所特有,6种为分布到高黎贡山的云南特有种,7种为分布到高黎贡山的中国特有种。植物地理学研究表明:高黎贡山的植物区系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是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地之一。
  • 刀志灵 郭辉军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高黎贡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杜鹃花科特有植物种类。分布于高黎贡山的杜鹃花科特有植物达93种及变种,占该地区杜鹃花科总种数和变种数187种的49%强,其中有中国特有种38种及变种,云南特有种5种,高黎贡山地区特有种50种及变种。本文分别对不同类别的杜鹃花科特有种及其分布进行讨论。
  • 刀志灵 郭辉军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云南是国产杜鹃花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共有375种(包括11亚种、85变种),而仅高黎贡山地区的就分布着杜鹃花科植物有9属,187种(包括2亚种和27变种),分别占云南省所产杜鹃花科的属的90%和总种数的49%。如此众多的种类充分体现了杜鹃花科植物在高黎贡山地区的重要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据研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杜鹃花植物种类仅观赏植物就达71种;另外,高黎贡山是杜鹃花科特有植物高密度分布地区,是70种杜鹃花科植物模式标本产地。本文将讨论高黎贡山杜鹃花科植物的观赏价值、环境价值、药用、食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并探讨杜鹃花科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相互关系。
  • 李嵘,龙春林
    Plant Diversity. 1999, 21(11): 1-3.
    本文从属、种及地史文献资料三方面对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包括15属56种及13变种。2.从起源来看,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以热带起源为主,热带属占66.7%(10属),温带属占33.3%(5属),而与地中海地区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十分微弱。3.从种的分布区式样来看: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以温带分布型为主,温带分布型的物种占全科种数的88.4%(61种),这一统计结果与属的统计结果(66.7%)的属系热带属)形成很大的反差,其原因在于掸邦一马来亚板块上的高黎贡山植物区系源于赤道热带,在板块位移过程中,随着高黎贡山的北移,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升,五加科这一起源于热带的古老木本植物,因不适于比赤道带冷得多的气候环境而先后被淘汰,部分属种则在新的环境中经过适应、演化和重新分化,除个别热带属的北缘种在高黎贡山北端独龙江河谷中幸存下来(如树参属Dendropanax)以外,其余新分化出来的植物则是温带性的(如常春木属Merrilliopanax),因此,现在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区系中,热带起源的属多于温带属,但温带种大大多于热带种。所有这些成分中,中国一喜马拉雅分布的成分(15种)和中国特有的成分(43种)构成了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区系的基本骨架,这些成分标志着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区系的东亚温带性质。4.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特有现象突出。一方面表现在种类丰富,计有中国特有类群22种和变种,云南特有类群12种和变种,高黎贡山特有类群9种,另一方面表现在特有类群的丰富度与纬度成正比,就高黎贡山特有种来说,北段(贡山)的特有类群(8种和变种)远远多于南段的腾冲(仅1种)。5.由于掸邦一马来亚板块位移对高黎贡山生物区系的影响,部分高黎贡山五加科植物从滇东南或滇南至高黎贡山的一些连续分布区被间断为滇西北与滇东南的对角分布式样(如少毛云南 木Aralia thomosonii var. glaerescens,单枝五叶参Pentapanax leschenaultii var.simplex,拟白背叶鹅掌柴Schefflerahy poleucoides),而与此同时,在云南形成了一条从滇西北一滇东南走向的生态地理对角线,由于该对角线的形成,导致部分五加科植物仅能在对角线以西及以南生存和繁衍(如大叶鹅掌柴Schefflera macrophy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