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9年, 第2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9-06-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饶军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4329) PDF全文 ( 22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A typo differt indusio,7-11.5 cm longo,5-12 cm diam.Stipite,14-27 cm longo.Volva caesio-purpura.Sporis oblongis-ellipsoideis,2-3×3.5-4.5μm.
  • 李宏伟 何长斌 陈广文 胡箭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6448) PDF全文 ( 236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大果人面子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群落是以漆树科的大果人面子和无患子科的绒毛番龙眼为乔木上层优势树种,群落分A至D层,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尾尖、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属热带季节性雨林,但带有一定过渡性。该群落是老挝热带季节性雨林向北的伸延,物种丰富,乔木个体数少,动态结构稳定,但分布面积狭小,生态脆弱,需重点保护。
  • 吴志军 欧阳明安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575) PDF全文 ( 285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云南省文山州产的中药丹参代用植物苣叶丹参(Salvia sonchifolia C.Y.Wu)的根中分离得到9个多酚类化合物。即: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咖啡酸,R-(+)-β-D-(3,4-二羟基苯基)-乳酸,3,4-二羟基苯基乙醇酮,迷迭香酸,迷送香酸甲酯,紫草酸和紫草酸B。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得到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苣叶丹参含有与正品丹参相似的酚类化合物.
  • 喻阳 高锦明 刘吉开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399) PDF全文 ( 212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狗牙花(Ervatamia yunnanensis Tsiang)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和1个混碱,经光谱法分别鉴定为:19S-hydroxy-tacamine(1)、19S-hydroxy-16-epitacamine(2)、17-demethoxy- corynoxine B(3)、17-demethoxy-hydrocorynoxine B(4)、ervatamine(5)、tabernaemontanine(6)、新穿心莲内酯(7)和β-谷甾醇(8);混碱系由19,20-dehydroervatamine和20-epi-ervatamine组成。化合物(2)为新生物碱。化合物(4)和(7) 系首次从夹竹桃科植物中获得。
  • 杨仁洲 郑祥慈 谢海辉 吴淑君 魏孝义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4790) PDF全文 ( 243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香荔枝(Annona squamosa L.)种子中分离到3个番荔枝内酯(l-3)。化合物1和2分别是已知化合物bullatacin和annonin I,化合物3系新的间双四氢呋喃环型番荔枝内酯,命名为香荔枝塔亭丙(spuamostatin C),经IR、MS、1H NMR及13C NMR谱分析,其结构推定如(3)式。
  • 许云龙 马云保 熊江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692) PDF全文 ( 301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高山金粉蕨(Onychium contigqum)地上部分的甲醇抽提物中分到8个成分:高山金粉蕨甲甙(l),高山金粉蕨乙甙(2),金粉蕨素(3),反式桂皮酸(4),瓦利甙(5),β-谷甾醇(6),胡萝卜甙(7)和蔗糖(8)。高山金粉蕨甲甙和乙甙是新成分,反式桂皮酸系首次从金粉蕨属中分到。化学结构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确定。
  • 陈纪军 张壮鑫 周俊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127) PDF全文 ( 312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通光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的茎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C21甾体甙-通光藤甙F(3),G(4),H(5)和I(6),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通光藤甙A(1)和B(2)。根据光谱数据和化学方法推定了其结构。同时,通过COLOC谱和二维核磁共振谱指定了这些化合物中甙元上11和12位的酯基确切连接位置。
  • 邹澄 赵庆 陈昌祥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4734) PDF全文 ( 228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中药枸杞子(Lycium barbarum)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酰胺类成分,用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为顺式对甲氧基桂皮酰替多巴胺,命名为枸杞酰胺甲。同时还分离得到东莨菪甙。
  • 吴志军 欧阳明安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484) PDF全文 ( 24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产远志科药用植物黄花远志(Polygala arillata Buch.-Ham.ex D.Don)茎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甙,命名为黄花远志皂甙(arillatanoside)A-D。同时还分离得到1个已知的三萜皂甙远志甙(polygalasaponin)XXXV。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推定。
  • 何红平 刘复初 胡琳 朱洪友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4887) PDF全文 ( 30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昭通引种欧洲秋水仙花中分离出6个生物碱:秋水仙碱(I),2-去甲秋水仙碱(II),2-去甲脱羰秋水仙碱(III),2-去甲-17-羟基秋水仙碱(IV),2-去甲-β-光秋水仙碱(V),β-光秋水仙碱(VI)。
  • 曹有龙 贾勇炯 陈放 罗青 曲琳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496) PDF全文 ( 247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枸杞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建立细胞系,诱导植株再生,结果在含不同激素的4种培养基上都诱导出了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7%-16.9%。愈伤组织在MS+2,4-D 0.5mg/L的固体培养基上,经2-3次培养后,获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转人含相同成分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24h后获得大量单细胞。单细胞液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建立起稳定的悬浮。悬浮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8-10d可获得含有大量胚状体的愈伤组织块,收集悬浮培养物转移到MS+6BAO.2mg/L的固体培养基上,胚状体能够萌发形成大量绿色小芽,小芽转人生根培养基(MS+NAA0.2mg/L)中20d后得到完整植株。植株根尖细胞经细胞学鉴定为单倍体。
  • 马瑞君 李常宝 廉永善 丁兰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4996) PDF全文 ( 233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常规石蜡切片法研究了4种沙棘雌花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4个种极为相似,大部分差别表现在数量特征上,说明种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的组织和细胞水平尚未明显反映出来。但是4种沙棘在发育节律上存在差异。西藏沙棘在减数分裂I阶段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分体的不同步现象;中国沙棘孢原细胞持续时间长,柱头与花粉粒同步发育,而胚囊的形成总是滞后于花粉粒。推断这种现象可能是胚囊的发育需要更温暖的环境条件,或者是花粉管的某种刺激作用;从大孢子母细胞到胚囊成熟进程很快。因此,以柱头张开产生分泌物来判断胚囊成熟对中国沙棘是不适宜的。
  • 谢宗强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379) PDF全文 ( 240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主要以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为其分布中心,多见于海拔2500-4400m的林缘、灌丛和草地。适生于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的阴坡或半阴坡。掌叶大黄土壤P的含量远低于大黄根茎和叶,Fe含量则为土壤>根茎>叶,其中,根茎与叶相差不大,但它们与土壤相差50-110倍;Na、Mn、Gu的含量表现为土壤>叶>根茎,Ca的含量为土壤<叶<根茎。掌叶大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晴天呈现出典型的单峰曲线,这主要缘于在植物生长季节,高原上的光照和温度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光合作用。
  • 焦瑜 刘照华 宋书银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4835) PDF全文 ( 24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观音座莲目4种(属)植物的叶角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间存在明显共性:表皮构造均为单面气孔式,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皆呈不同程度的波状起伏,气孔器类型皆为环列型。需要指出的是观音座莲目的全部6属植物均具环列型的气孔器,这表明该特征在目一级水平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及系统学意义。同时天星蕨属的角质层特征进一步支持了将天星蕨属上升为天星蕨科的观点。
  • 税玉民 李启任 黄素华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6595) PDF全文 ( 338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报道滇产秋海棠属46种3变种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特征。研究表明所有种的特征组合均有明显区别,因而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种和变种的依据。在每个组内难以找到一致的特征,因而在组的划分上意义不大,但秋海棠组内毛被和表皮特征的分化却为探讨一些组间的关系提供了某些线索。另外,通过探讨各组内毛被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似可看出侧膜组应为较原始的类型,从而推断各组间的关系。
  • 周庆源 靳晓白 母锡金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107) PDF全文 ( 246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为雌雄异株植物,雌花中有退化的雄蕊原基,雄花中有退化的心皮。黄檗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腺质绒毡层,细胞双核或多核。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有2-细胞和3-细胞型2种。子房5室,中轴胎座、倒生胚珠、具珠柄珠孔塞、双珠被、厚珠心和多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为直线型、少数为“T”型排列,合点端的一个为功能性大孢子。蓼型胚囊,双受精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胚的发育为藜型,核型胚乳。后期胚乳组织外层形成“次生胚乳”,原胚乳细胞逐渐退化解体。
  • 金则新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270) PDF全文 ( 25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浙江省天台山甜槠群落的不同样地、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植物,而群落均匀度两者无显著差异。在群落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第二亚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第一亚层,它们之间的群落均匀度差异不显著。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最大,乔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小。灌木层的群落均匀度明显大于乔木层,而乔木层、灌木层的群落均匀度与草本层差异不显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各项指标在群落各样地间均有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灌木层、乔木层的差异较小,草本层的差异较大。
  • 周丽华 韦仲新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6243) PDF全文 ( 242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国产蔷薇科绣线菊亚科(Spiraeoideae)8属9种植物花粉形态。该亚科花粉近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花粉通常较小,最小花粉见于Spiraea purpurea,为14.87(12.75~16.58)μm×15.17(12.75-17.34)μm,其中Physocarpus amurensis的花粉比较大,为27.97(19.89-38.25)μm ×30.91(26.77-33.66)μm。三孔沟,内孔为长方形,部分种内孔明显外突。沟较长,两端较窄,在Physocarpus amurensis观察到合沟现象。合沟出现时通常三沟在一极汇合,在另一极常不汇合。花粉外壁具穴状、条纹-穴状、条纹-网状、条纹状等数种纹饰。迄今为止,在Rosaceae观察到的所有花粉外壁纹饰中,除较为特化的刺状纹外,其余纹饰在该亚科均存在。在Rosaceae所有的花粉外壁纹饰中,穴状纹饰可能是较为原始的类型,条纹状-网状和条纹状依次是较为进化的,而刺状是最进化的纹饰。在Spiraea中,外壁纹饰有相对进化的条纹-网状和条纹状,然而未观察到穴状这一最原始类型,这表明该属及其属下种的分化程度可能较高。但因Spiraea所含种数较大,这一推论有待进一步深入论证.此外,花粉形态特征支持Takhtajan (1997)关于Spiraeoideae亚科下族与属的排序.
  • 何平, J.Koek-Noorman ,P.J.M.Maas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224) PDF全文 ( 281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Guatteria类群由4个新热带的属组成,即Guatteri,Guatteriopsis,Guatteriella和Het-eropetalum。不同的作者基于不同的证据得出的它在番荔枝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基于宏观和微观的形态特征,对该类群进行了表型和分支分析。分支分析表明,所研究属的系统发育分支方式仅由极少数共同衍征支持,同型现象非常明显,所获得的唯一的最简约分支图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一个(假)合生心皮分支和一个离生心皮grade。在表征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的三维构象图中同样可以区分出离生心皮和(假)合生心皮两个表征群,表征分析表明Guat-teria类群处在其它离生心皮类和(假)合生心皮类的中间位置。然而分支分析表明Guatteria类群与番荔枝科中最进化的(假)合生心皮类有姊妹群关系。Guatteria类群是离生心皮类中最进化的一类。番荔枝科中离生心皮类和(假)合生心皮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形态分化而显示出极大的形态差异,然而在系统发育上它们可以通过Guatteria类群作为纽带而联系起来。
  • 潘晓玲 沈观冕 陈鹏
    Plant Diversity. 1999, 21(03): 1-3.
    摘要 ( 5708) PDF全文 ( 28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白刺属(Nitraria L.)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全球所产白刺属的12种植物作了详细的考证和系统整理。根据果皮结构及演化趋势,花粉形态及分布区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探讨了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提出了属下的分类系统,在此系统下编制出分组及分种检索表。根据其地理分布,绘制了白刺属植物的中国及世界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