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7年, 第19卷, 第S9期 
刊出日期:1997-12-26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金振洲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5760) PDF全文 ( 339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植被生态方面;植物区系组成方面;植被基础方法方面;等方面的汇编。

  • 金振洲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4994) PDF全文 ( 24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主要植物种类组成。

  • 欧晓昆 苏文华 王保荣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7536) PDF全文 ( 241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收集有西双版纳谷雨林的外貌,树干多挺直光滑;大树板状根;大藤的老茎挂果;绞杀现象等图片。

  • 欧晓昆 刘林云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389) PDF全文 ( 261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为我国较为典型的一种热带雨林群落类型。本文对其中分布面积最大、代表性较为突出的以绒毛番龙眼为标志种的植物群落的区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以2500m2样地中出现的植物区系成分为基本成分,它包括了一共236种维管束植物,对其种属成分、区系地理特征、生态成分和历史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反映这种区系成分首先表现出典型的热带性质和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种属成分表现出这种联系和一致性,植物区系的生态成分分析表明了这种成分的热带偏干性质,与当地的气候条件较为一致。而历史成分分析可以推测这种群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 党承林 吴兆录 张强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224) PDF全文 ( 277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西双版纳沟谷热带雨林的生物量。结果是:沟谷热带雨林的总生物量为35.036t.hm-2,其中乔木层为321.185t.hm-2(95.86%),灌木层为2.664t.hm-2(0.88%),草本层为1.635t.hm-2(0.49%),藤本植物为 4.078t.hm-2(1.22%),附生植物为0.092thm-2(0.03%),凋落物为5.382t.hm-2(1.61%)。

  • 金振洲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219) PDF全文 ( 313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统计和分析的方法,统计并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定的16个群丛的主要植物种类组成434种植物的地理成分,研究其科、属、种三级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类型,以反映该地区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的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科级分布区类型(科按性质类型划分)中,以热带科(主要是热带亚洲科)和亚热带科(主要是旧热带科和泛热带科)为主体,合占91.0%,而温带科占2.7%,广布科占6.3%。(2)属级分布区类型中,以热带型的热带亚洲属占38.2%,依次为泛热带属25.5%,旧热带属12.7%,热亚热澳属9.4%,热亚热非属6.4%,热亚热美属4.1%,温带型属共3.8%,无中国特有属。(3)种级分布区类型中以热带亚洲种为主体,占67.7%,次为中国特有种,占26.0%,其它,热带型分布型中依次为热亚热澳种2.8%,热亚热非种1.4%,旧热带种1.2%,泛热带种0.2, 温带型东亚种0.7%。(4)这种科级、属级和种级的植物区系组成成分谱带中各分布区类型的百分数比例,在各植被亚型、群系和群丛各级单独统计的结果,也各具基本近似的模式和特征。例如,季节雨林、山地雨林与其中的望天树林(群系)三者的谱带比例就基本近似。(5)此类计算机数据库统计分析法,可用于本区热带雨林的全部植物种类,也可用于16个群丛样地所记录的全部种类,当然也可以用于热带雨林以外的任何植被类型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

  • 党承林 吴兆录 张强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5887) PDF全文 ( 265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西双版纳沟谷热带雨林的净第一性生产量,其净生产量为2298.0g.m-2.a-1, 比世界热带森林的平均净第一性生产量2160g.m-2.a-1高一些。雨林净生产量的层次分配为;乔木层为2032.0g.m-2.a-1(88.42%),灌木层为86.0g.m-2.a-1(3.74%)草本层为02.1g.m-2.a-1(4.44%),层间植物为77.9g.m-2.a-1(3.39%).净生产量的器官分配为:树干为7656g.m-2.a-1(33.32%),枝为418.8g.m-2.a-1(18.22%),叶为 679.4g.m-2.a-1(29.56%),根为341.0g.m-2.a-1a(14.84%),花为 9.0g.m-2.a-1(0.39%),果实为 29.0g.m-2.a-1.(1.26%),叶被采食量为 55.2g.m-2.a-1(2.40%)。

  • 欧晓昆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5800) PDF全文 ( 254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绒毛番龙眼群落的种类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群落结构可以分为乔木上、中、下三层,小乔木灌木层和草本层。在总共25个100m2的样方中,一共有引种乔木的胸径达2.5cm以上,其数量达472株,重要值为10以上的有6种,可以认为是群落的共优势种;小乔木灌木层中有77种植物,多数为上层乔木的种类;草本植物21;43种藤本植物;5种附生植物。种类与层次的排列体现了热带雨林群落种类结构的特征。

  • 苏文华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5485) PDF全文 ( 286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绒毛番龙眼、毗黎勒、泰国黄叶树群落”中乔木植物种群的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林冠层和乔木中层种群的成年个体不多,没有优势种。林冠层种群的个体水平分布以随机形式为主,乔木下层种群以集群形式分布为主。同一种群在个体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可能有不同的个体分布格局形式。从幼苗到成年,林冠层种群趋向于分布更均匀,乔木下层种群个体分布则趋向干更群集。乔木下层中的种类数及个体数最多,林冠层中种类及个体数最少;大多数种群为连续种群;群落具稳定的“J型”立木级结构。乔木植物种间关联程度较,尤其是林冠层种群间。群落内种间相对独立,但强烈排斥外来种。作者认为热带季节雨林中乔木植物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种间、种内个体间竞争剧烈。种群之间存在“间歇式竞争”,通过竞争与干扰的相互转换,使种群间在竞争与共存中达到平衡,既使种群中有少数个体能充分生长发育不断更新,又使群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 苏文华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5631) PDF全文 ( 26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是西双版纳沟谷热带季节雨林的一个标志种。本文对位于澜沧江边一个沟谷热带季节雨林中的绒毛番龙眼种群用样方法进行了野外调查,收取数据,分析了该种群的立木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并绘出了存活曲线,对该种群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绒毛番龙眼种群表现为连续型增长种群;个体在低龄级阶段有很高的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大存活率增加;其种群构成中有丰富的幼苗个体,且表现出奥斯卡综合症习性,对种群的补充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种群的更新与林窗有密切关系。

  • 党承林 王宝荣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005) PDF全文 ( 280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沟谷热带雨林的乔木种群动态与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沟谷热带雨林各层次中的乔木种群组成是不稳定的,常常随时间而改变。沟谷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光合生产)的稳定性是以多个物种种群以及各层次中个体数量的相对稳定来维持的。沟谷热带雨林对干扰有较高的抵抗力。

  • 党承林 钱韦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131) PDF全文 ( 25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大小结构以研究西双版纳普文地区的山地雨林建群种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在上层建群种中,以山韶子(Nephelium chryseum)种群最稳定,它将在群落中长期存在下去; 盆架树(Winchia calophylla)缺乏中青年树木,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暂时消失。假含笑(Paramichelia baillonii)仅出现在上层中,在林窗下很难自我更新,最终有可能从群落中退出;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在群落中的分布虽有间断,且缺乏幼苗和幼树,但它能在林窗下自我更新,可认为是群落中较稳定的种群之一。中下层以窄序岩豆树(Millettia eptobotrya)种群各个大小级个体数最多,且呈正金字塔形;普文捕(Phoebe puwenensis)、降真香(Acronychiapedunculata)、柴龙树(Apodytes dimidiata)、红果葱臭木(Dysoxylum binectariferum)和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等种群今后将继续存在下去。研究表明,尽管大小结构通常可作为推演种群随时间而更替的预测工具,但缺乏幼苗和幼树的种群不一定都是衰退的或不稳定的种群,这取决于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生活史对策。

  • 欧晓昆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466) PDF全文 ( 28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植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性雨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绒毛番龙眼群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用样地法取得了100m2(10 x 10 m)的 25个样地,通过整理排出了植物群落地综合表。通过对综合表中25个样地的分析反映群落中植物的多优度、存在度和盖度系数的状,以显示各个植物种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个植物在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状况和特点。而各个样地中植物分布的相似和差别情况则可以反映植物群落以下分类单位的状况。

  • 王宝荣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6246) PDF全文 ( 34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西双版纳热带沟谷季节雨林藤本植物的行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茎枝幼嫩部份有富于变化的填空特性,据此,攀援方式分为自身缠绕、依附攀援和复式攀援,表现出藤本植物在演替上的次生性质。这是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长期演化、适应的结果。

  • 金振洲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10493) PDF全文 ( 375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已总结、修正和命名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16个群丛的基础上,统计16个群丛表中所有434种组成群落的主要植物,从而建立各个种的存在度、所在结构层次、生活型类型、叶片生态形态等特征的数据库。从数据库中,归结出本热带雨林的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生活型、叶级、叶型、叶质、叶缘、叶尖的谱带等生态结构的多样性特征。这些特征相似于东南亚典型的热带雨林,但带有一定的北缘过渡性。就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组成植物种而言,在交错过渡的北缘雨林中,具有比典型雨林更大的多样性特征。

  • 金振洲 欧晓昆
    Plant Diversity. 1997, 19(S9): 1-3.
    摘要 ( 8899) PDF全文 ( 38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考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各一个)的基础上,总结、修正和重新命名八十年代至今已发表和末发表的热带雨林群落类型,进而归类成区域内的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结果得出2个植被亚型(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9个群系,16个群落类型(群丛),各个群落类型均有简要的群落表作证,足以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热带季节雨林为西双版纳南部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类型,其中低丘雨林更有代表性。热带山地雨林在南部植被中为垂直地带性类型,在北部为纬度地带性类型,还有非地带性类型,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地带性类型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