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95年, 第1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5-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陈昌祥 张玉童 周俊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6508) PDF全文 ( 255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滇重楼 Paris polyphylla Sm.var.yunnanensis(Fr.)H-M.地上部分,分离出4个微量的配糖体,经光谱分析和化学降解证明其化学结构分别为25S-异钮替皂甙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甙(A),26-β-D-葡萄吡喃糖基-纽替皂甙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l→2)[α-L-鼠李吡喃糖基(l→4)]-β-D-葡萄吡喃糖甙(B),山奈酚-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甙(C),7-O-α-L-鼠李吡喃糖基-山奈酚-3-O-β-D-葡萄吡喃糖基(l→6)-β-D-葡萄糖甙(D).
  • 先静缄 袁果 张永祥 袁家漠 罗新文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071) PDF全文 ( 235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系败酱科缬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从东北、西北、华东至西南均有分布;亚洲西部和欧洲亦有。贵州主要分布遵义地区、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州的各县,西部晴隆也有,生于海拔600—1900m丘陵、低山、沟谷疏林灌丛及草坡中,土壤为砂贡岩发育的黄壤或石灰岩发育的薄层石灰土。根入药,有解表散寒,活血调经,祛风除湿,镇静解痉的作用;缬草油因含乙酸龙脑酯等成分,又是医药及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将我们用超临界CO2萃取草根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陈善娜 梁斌 张蜀君 周恒苍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581) PDF全文 ( 275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低温(2℃或5℃)暗处理(1-5d)的耐寒性不同的云南高原水稻幼苗,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胁迫后光下(28℃,2500 1X)恢复,耐寒性较强的品种SOD,POX活性均比对照值明显提高,耐寒性弱的品种仍低于对照值。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和光下恢复,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逐渐减少,两二醛(MDA)含量则逐渐增加。耐寒性强的品种ASA和GSH含量减少较小,MDA含量增加也较小。
  • 张颖君 杨崇仁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899) PDF全文 ( 264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法国产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乌索烷型三萜皂甙:夏枯草甙(pruvuloside)A和B; 同时还分离到5个已知化合物:niga-ichigoside F2,seric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葡萄糖甙(quercetin 3-O-glucoside),山奈酚-3-O-葡萄糖甙(kaempferol-3-O-glucoside),及 arjunglucoside I和iga-ichigoside F1 的混合物。它们的结构是通过波谱的方法证明的。
  • 李朝明 谭宁华 吕瑜平 梁惠玲 穆青 郑惠兰 郝小江 周俊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6335) PDF全文 ( 37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刺果香荔枝种子中得到1个新环肽,命名为刺果番荔枝环肽A(annomuricatin A).通过多种2D-NMR技术、pos.FAB-MS和氨基酸分析,其结构确定为环(脯-苯丙-缬-丝-丙-甘),是1个环六肽。
  • 赵玉瑞 周俊 王宪楷 黄晓琳 吴厚铭 谭宁华 陈昌祥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185) PDF全文 ( 271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云南民间药物千针万线草(Stellaria yunnanensis)的新鲜根中又得到二个环肽成分,其中1个为新环肽,命名为千针万线草环肽H(stellarin H)。经光谱技术及化学方法证明其结构为cyclo(Phe-Ser-Leu-Val-Leu-Pro-Pro-Tyr-Ser),另一为一已知的环肽化合物(pseudostellarin A)。
  • 邢树平 席湘媛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6541) PDF全文 ( 27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花生(Arachis hypogeae L.)心形胚期的胚乳游离核多瓣裂,或具长尾状结构。胚乳细胞质内有大量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小泡及少量内质网。中央细胞壁有壁内突。球胚及心形胚期常见胚乳瘤。心形胚晚期,胚乳开始细胞化,胚乳细胞壁形成有3种方式,分别存在于不同的胚珠中:(1)从胚囊壁产生自由生长壁形成初始垂周壁,具有明显的电子密度深的中层,其生长主要靠末端的高尔基体小泡及内质网囊泡的融合。两相邻的自由生长壁末端或其分枝末端相连形成胚乳细胞。(2)核有丝分裂后产生细胞板,细胞板向外扩展并可分枝。间期的非姊妹核间也观察到形成了细胞板。小泡与微管参与细胞板的扩展,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是小泡的主要来源。细胞板的扩展末端相互连接,形成胚乳细胞的前身。小泡继续加入细胞板的组成,以后形成胚乳细胞壁。(3)胚乳细胞质中,出现一些比较大的不规则形的片段性泡状结构,它们可能来源于高尔基体小泡,这些片段性泡状结构随机相连形成细胞壁,未见微管参与。胚乳细胞外切向壁及经向壁上有壁内突。
  • 伍碧华 孙根楼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4751) PDF全文 ( 236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族赖草属植物的6个种:赖草(Leymus secalinus)、窄颖赖草(L.angustus)、单小穗赖草(L.aemulans)、多枝赖草(L.multicaulis)、赖草(L.racemosus)和天山赖草(L.tianshanicus)作试验材料,分别组配成5个种间杂交组合,并与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鹅观草属(Roegneria)以及Thinopyrum属组配成9个属间杂交组合。应用胚胎培养技术,离体培养杂种胚胎,成功地拯救了赖草植物的种间和属间杂种。试验结果表明,杂种胚胎的胚龄、培养基的营养组成以及杂种基因型对离休胚胎的培养有明显影响。
  • 樊汝汶 周坚 黄金生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219) PDF全文 ( 228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观察描述了在电镜下中国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nse)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2种植物花粉壁的超微结构及其水合后的变化。(1)成熟花粉壁由6层组成,即外壁3层—外层,中层1和中层2,内壁3层—内壁1,内壁2和内壁3。(2)花粉水合时,在内壁3与质膜之间由P-粒子(多糖-粒子)和被膜小泡参与形成新层。(3)花粉萌发时,由内壁3的一部分和新层突出萌发孔共同形成花粉管壁。(4)新层于花粉管形成早期分成2层—外染色深的果胶层和内电子透明的胼胝质层。
  • 饶高雄 刘启新 孙汉董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4305) PDF全文 ( 205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伞形科弓翅芹属(Arcuatopterus)植物共3种,特产中国西南,其中弓翅芹Arcuatopterus filipedicellus是本属模式种,也是较常见种,其化学成分尚未研究过,本文报道其化学成分。样品采于云南省宾川县,从其乙醇提取物中经硅胶柱层析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化合物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l),甲氧基欧芹酚(osthol)(2),考九里香素(coumurrayin)(3),佛手柑内酯(bergapten)(4),非香豆素化合物阿魏酸(ferulic acid)(5),槲皮素(quercetin)(6),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孔宪需 张丽兵 郭晓思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748) PDF全文 ( 271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种近蔓生卷拍 Lycopodioides davidii(Franch.)H.S.Kung et L.B.Zhang,但叶缘及孢子叶缘为睫毛状齿,侧叶先端渐尖或成尾状而不同。
  • 周厚高 朱维明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150) PDF全文 ( 26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pecies habitu A.sinii(Ching)Holtt.similis、differt paleis rachidi et costae subulatis(non ovatis)nigris(non brunneis),glandulis superficiebus ambabus laminae aureolinis cylindricis(non albidis lavatis),pinnis infimis pinnatifidis(non pinnatis).
  • 李锡文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4370) PDF全文 ( 221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置于马鞭草科的静容花归并入玄参科的滇川山罗花,另重新组合线萼蜘蛛花为一新亚种。
  • 陆树刚 成晓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6414) PDF全文 ( 269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类和区系的基础上,对老君山自然保护区蕨类物种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1)蕨类物种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2)物种密度及个体密度均较大;(3)频度最大的物种为中华桫椤等;(4)相对多度最多者为斑点毛鳞蕨;(5)物种形态各异,大小差别悬殊;(6)分类群比较齐全而且其系统演化的位置多样;(7) 地理成分复杂但以北部湾或滇东南山地特有成分最突出;(8)各种生态类型兼备。
  • 李恒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487) PDF全文 ( 259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栌菊木是菊科的单型属。Nouelia insign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北纬24°-30°和东经99°40' -103°50'的康滇地区。关于它的起源和区系性质,许多作者都进行过研究。本文分析了分布区的历史及栌菊木与近缘属Gochnatia的系统关系,得出结果为:l栌菊木是康滇地区的特有属,而非金沙江河谷特有;2.它是一个生存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中的温带成分,但非热带成分;3.其起源地应是康滇古陆的南部—滇中高原,而不是古地中海地域;4.起源时间大约在中新世末或更晚,当时气候条件与现代滇中地区相似。综上所述:栌菊木是一个(起源于晚第三纪)比较年青的属,并不是起源古老的区系成分。
  • 陈征海 唐正良 裘宝林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5918) PDF全文 ( 284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浙江海岛共拥有维管植物1914种、12亚种、175变种、26变型和46栽培变种,隶属于195科、909属。植物区系组成复杂,地理成分多样,纬向性明显,与邻近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以地域差异大、热带亲缘特征明显、滨海植物区系丰富和归化植物种类繁多为特色。
  • 蓝永珍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4894) PDF全文 ( 258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乌头荠族(Euclidieae)植物的地理分布表明,其基本上是1个北温带的族。该族植物有14属,8个分布区类型。亚洲的中部及西北部一带,特别是伊朗-吐兰区的西北部,是其原始分布与分化的中心;欧洲中部、西北部及巴尔干半岛并散布到非洲和北美洲的西北部是其次生的分布与分化中心。根据该族原始类群和生境的分布分析,推测以上地区有可能是这类植物的发源地。首次从环境气候的变化和该族形态特征演化探讨了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 陈介 云波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4941) PDF全文 ( 252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亚种与原亚种的主要区别是大孢子叶里面无毛,下部急缩成的柄长3-17.5cm,中部以下有胚珠2-6枚;种子(去种皮)较小,长3-3.5cm,直径2-2.7cm;小孢子叶已干枯,除鞭形顶部密被子绒毛外,其余无毛,长约4cm,叶裂片中脉隆起,脉中央无糟;茎干下部平滑,基部具分枝.
  • 梁汉兴 吴征镒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6473) PDF全文 ( 266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五福花科植物的细胞学、花基数变异、花都维管结构及花序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重新提出了五福科的分类系统,并讨论了该科的系统演化及分布区形成。本文将五福花科划分为3属4种。四福花属Tetradoxa具有最低的染色体数2n=36,总状花序,顶花侧花同型同数,花部维管结构整齐对称,雄蕊束与花瓣束分离,无疑是代表该科原始祖先性状的属;五福花属Adoxa 2种。头状花序,顶花侧花异型异数,五福花 A.moschatellina的染色体数为2n=36,54,东方五福花A.orientalis的染色体数为2n=108,后者显然在该属中是较进化的;华福花属Sinadoxa具有复合程度最高的花序和最减化的单花结构,顶花侧花异型异数。此外在根状茎、叶、花萼和子房等方面较前两属有较多特化,因此该属被认为是科内进化水平最高的属。长期以来,五福花科被认为是环北温带分布的1个“单型科”。80年代初发现在亚洲腹地存在1个纬度最靠南(达N27°),面积最大的孤立分布区,而且其东部海拔2300m处分布着该科最原始的类群四福花属Totradoxa,在该分布区的西部海拔3900-4800m的地带分布着该科最进化的类群华福花属Sinadoxa。因此五福花科有可能是1个起源于第三纪亚热带山区的类群。其分布区的形成是由于第四纪冰川反复来临,其中一支,五福花属Adoxa于间冰期从南方山区下降到北方平原,逐渐适应北方针叶林的新环境而扩大其连续分布的结果。五福花科的分布区与南方亚高.山至北方平原的云、冷杉林的分布吻合,与鹿蹄草科的岩梅科的分布区也相吻合。五福花科分布区的形成可以作为1个显著例子说明北温带属(包括北极高山型属)的分布区的起源问题。
  • 方瑞征 闵天禄
    Plant Diversity. 1995, 17(04): 1-3.
    摘要 ( 6862) PDF全文 ( 309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异蕊杜鹃亚属的系统位置、分布式样。分析了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上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是在本属植物起源后的早期阶段就沿不同途径迁徙、繁衍的两个演化枝。自第三纪以来,它们的性状发展多样,种系高度分化。在现存类群中最具原始性状的亚属是常绿杜鹃亚属,这个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 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种的分布遍及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有1种),东亚种类最多,马来西亚次之。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既是多度中心又是多样化中心,马来西亚仅是多度中心。大多数种为地方特有性分布,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东亚和马来西亚的特有种共约862种,占种总数的89%以上中国有6个亚属(Candidastrum,Mumeazalea不产)约562种,其中特有种约405种。分析第三纪的化石记录,杜鹃属在全球分布的时间、地点,杜鹃属保持原始或古老性状的类群的现代适生地,认为中国西南至中国中部最有可能是杜鹃属植物的起源地,始祖类群起源的时间会是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讨论了杜鹃属在第三纪至第四纪向北半球北部的传布,向亚洲西南、亚洲东南和向东亚的传布以及向大洋洲的传布。从杜鹃属在全球传布的现象和途径,看来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时间和窨历史对植物繁衍、传播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并受制于植物种系自身具有的遗传性和对环境强烈变化的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