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是倍蚜虫类夏季寄生于盐肤本属植物叶上所形成的虫瘿之总称。但这些蚜虫冬季均寄生于藓类植物上,因而研究冬寄主藓类的种类、分布、生态及人工繁殖等方面,是为促进五倍子增产的重要环节。至今中外已报道的冬寄主藓类约21种,作者通过近些年来的调查研究,以及鉴定了数省区有关冬寄主标本,在此报道新发现的11种冬寄主藓类。本文并对以往有记录的21种藓类进行了讨论,提出其中有8个存疑种,同时有3种为它种的同物异名,在本文中进行了订正。本文主要讨论各种五倍于蚜虫与其各自不同的冬寄主—藓类植物间在分布区及生境方面的相关关系,并着重介绍已知的32种冬寄主藓类的分布规律,从而找出各不同倍蚜虫专性寄生于不同科属的冬寄主藓类上,以提供林业部门及有关生产部门可定向培育冬寄主藓类,为促进五倍子增产试验研究之参考。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其研究内容为人类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物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其研究方法为(1)记载,描述,编目;(2)科学解释和分析;(3)应用等三个层次。本文在对当代植物资源的研究的主要方法(1)系统研究法;(2)民族植物学研究法;(3)综合评价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民族植物学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作者认为民族植物学作为一种开发植物资源的学科手段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尤其对多民族文化地区的资源开发至为重要。
广义的生物资源可分为:基本需求生物资源(如粮食作物),已具优势生物资源(如烟草作物)和潜在优势生物资源。潜在优势生物资源是指具有应用价值而未能发挥更佳社会经济效益的生物种类。在云南发展潜在优势生物资源要考虑以下问题:1.考虑生物资源分布的特点,这就是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种类多而资源量少。2.要考虑使生态平衡向良性转化。3.要考虑资源形成产品的社会需求。4.要考虑社会经济教育及科技的支持能力。发展潜在优势生物资源主要不应依赖野生生物资源,而应进行生物资源产业培育。潜在优势生物资源的发展战略是。1.优先发展能面向国际和全国社会需求的生物资源培育产业。2.发展能满足本省社会需求的资源产业。3.鼓励发展省内各区域的自给型资源产业。
云南热带地区面积约809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分布的植物种质资源约6000—7500种,占全省总数的40—50%,是云南“植物王国”中的种质资源宝库。根据本区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分析,本文着重探讨了对其合理开发和保护的策略。同时也以维持其再生能力为目标,探讨一些对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措施,使其能被永续利用。为了保护物种、遗传资源的多样性,还探讨了一些发展性的保护措施,以期对之进行有效的保护。
我国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丰富,分布范围广,生产量大,在经济、社会与科学诸方面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就生产量而言,以我国东部和东北部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西南地区。然而在医系的丰富度上,则以高原、山地丘陵区域内具有更为多样的种质资源。本文从经济、社会、科学三方面考虑将水生植物资源划分为经济植物、保护与改造环境植物和科学实验用植物三大类;根据对生物层次的理解,将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划分为六个相应的层次;进而对我国目前利用水生植物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我国水生植物资源及其现状提出了有关的开发对策及亟需加以研究的课题。
可可脂具有独特的甘油三酯的结沟组成,甘油酯2位上的脂肪酸酰基,主要是油酸酰基,约占89%。它的甘油酯组成包含77%二饱和酸一甘油酯(1,3 位为硬脂酸或棕榈酸酰基,2位是油酸酰基),20%以下的单饱和酸甘油酯和1.4一2.8%的三饱和酸甘油酯,因此使可可脂具有在常温下为固态,硬脆度合适,成模性好,但在人口里能迅速融化的特点。由于可可脂的用量迅速增长,可可脂早已供不应求,人们不断寻找和研制各种可可脂的代用品。有几种植物油脂,如油棕、娑罗双、印度铁色、牛汕树、芒果和乌柏等已被利用来制取类可可脂。扩大对植物油脂甘油酯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山榄科、龙脑香科、藤黄科和漆树科等植物油脂的研究,发掘更多的类可可脂的新油源是完全。
本文列举了重楼属(Paris)18个分类单位(种、变种和变型)的12个皂甙成分,其中皂甙7、8、10有止血作用,皂甙3和5有抗癌活性,皂甙3还有抑菌作用,七叶一枝花等的根茎有镇痛和镇静的功能。我国拥有16种重楼,占全属19种的84.2%,主要分布于云、贵、川,计15种,占全属的78.9%。重楼属植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潜力很大,除上述的皂甙外,将有更多的化合物被证明具有生理活性;除已供药用的慎重楼和七叶一枝花外,凡含有活性成分的重楼如长柱重楼、凌云重楼、球药隔重楼、禄劝花叶重楼、大萼重楼、南重楼、海南重楼、毛重楼、狭叶重楼等等均可开发利用。鉴于重楼属植物药用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不少种类频于灭绝,为能持久满足医药方面的需要,必须开源节流,开展快速繁殖的研究,推广人工栽培工作。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概况。在开发的途径方面,包括以发展药材及原料为主的一级开发,以发展药品及产品为主的二级开发以及以发展新药为主要内容的三级开发,这三者既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在开发的方法手段方面,强调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文中分以下方面介绍已取得的成就: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整理,野生药源的开发利用,引种及栽培研究,生物技术的应用,新药开发,综合利用,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结构改造以及基础性研究等。最后提出加强信息交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及管理以及加强统一规划和横向联系等建议。
藏族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藏医药学的文字记载始于1300多年前。八世纪以后流传下来的藏医药文献很多,本文就其中6种进行论述,着重指出:①对藏药正品的考证来说,十七八世纪之交时桑杰嘉措主编的《蓝琉璃》和与之配套的彩色药物挂图是很好的资料。②丹增彭措著的《晶珠本草》成书年代宜暂作1743士9年,而不是目前一些文献流行的1840年或1800年。③丹增再传弟子蒙古人绛贝多杰著藏文本草《正确认药图鉴》,约半数附图注汉文药名,此书能反映当时蒙医使用藏药名的实际情况。但不是全部藏药,且导致后世汉译与英译古藏医药文献时对藏药名的误译,但其正文中引用许多藏医药名著对该药的生境、形态等描述而为《晶珠本草》未记载的,对考证藏药仍有重要作用。本文还就七十年代两种藏药方剂405个,统计出现20次以上的最常用藏药50种,列表供参考。此外还介绍近30年来对藏药的调查开发情况。文末附参考文献1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