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1981年, 第3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81-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薛纪如;火树华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6506) PDF全文 ( 210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乔木,高达20米,胸径90厘米;树皮褐灰色至灰色,呈不规则矩形块片开裂,枝条较稀疏,平展或斜展,树冠广圆形;一年生枝干后淡红褐色、红褐色或黄褐色,通常无毛,或稀有稀疏短柔毛;二、三年生枝薄片状开裂,淡灰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冬芽卵圆形或近球形,无毛。叶条形,长3—8.2厘米,多为4.5-6厘米,宽2—3(—3.5)毫米,直伸或微弯,先端急尖,幼树及萌技之叶条状披针形,中上部渐尖,先端具刺状长尖头,叶质较薄,边缘向下反曲,上面光绿色,中脉两侧各有2—4(—6)条完全或不完全气孔线,下面中脉两侧各有10—20条气孔线。球果圆柱形,长7—11厘米,径3.5—4厘米,中部种鳞斜方状圆形,长宽均为2—2.4厘米,或宽略大于长,鳞背拱凸,露出部分无毛,上部圆形,先端向外反卷,边缘具细锯齿;苞鳞带状,长约为种鳞的一半,中上部微收缩,色较浅,成微隆起的横带,中部扩展为近圆形,具细缺齿,先端明显或不明显三裂,中裂片窄长,有突尖头,侧裂片钝圆,具裂齿;种子连翅长约2厘米,种翅与种子等长或稍短,中部或中下部较宽。于产地3—4月间尚未开花展叶。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461) PDF全文 ( 2691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沉痛悼念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云南植物研究》副主编——蔡希陶教授不幸于1981年3月9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七十一岁。他终生献身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坚持扎根在祖国边疆奋斗了整整五十年,为祖国植物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曾淑英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914) PDF全文 ( 25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体纤细柔软,密集交织丛生,上部黄绿色,褐绿色,下部褐色。茎匍匐,常弓形弯曲,平滑,不规则1—2回羽状分枝;枝密,干时常弯曲。无鳞毛。叶于时易皱缩,潮湿时伸展;茎叶长卵圆形或间卵圆形,上部渐狭成长披针形,边全缘,仅先端具不明显细齿;中肋单一,粗壮,光滑,终止于叶央部;叶片细胞长圆状方形,多边形,菱形,壁薄,中部细胞多数具前角突;枝叶与茎叶同形,仅较小,短渐失。雌雄异株。雌苞叶披针形,透明;细胞狭长方形,狭菱形,平滑。蒴柄长1.6—2.0厘米,纤细,淡红褐色,平滑。孢蒴平列或倾立,不对称,长椭圆柱形。蒴齿层完全发育;齿片长披针形,具横纹,横隔,淡黄褐色;内齿层黄色,基膜高;齿条长披针形,中缝具穿孔,具不整齐的疣状突起;齿毛2条。
  • 张中义;王英祥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7125) PDF全文 ( 2359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并描述了我国白锈菌科白锈菌属 (Albugo)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记录。新种是寄生在罂粟科血水草上的血水草白锈(Albugo eomeconis Zhang et Y.X·Wang sp.nov.);新记录是白花菜白锈(Albugo Cappridis(de Bary)Cif.)寄生在云南和广西白花菜科的白花菜和黄花菜上。
  • 孔宪需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070) PDF全文 ( 224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作者对四川省的卷柏属Selaginella Beauv.植物作了初步的研究,现知全省约有21个种,其中有4新种、1个新变型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是关于新类群、新记录及其他问题的报道。
  • 裴盛基;李延辉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182) PDF全文 ( 258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种不同于其他种在于共序顶生和腋生,二型成壮多花枝的取伞花序和单一的总状花序总梗粗壮,长约为花梗2-3倍。
  • 邢公侠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877) PDF全文 ( 308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凤丫蕨属(Coniogramme) 自法国蕨类学家Fee(1850-52)建立以后,德国Hiero-nymus在1916年进行了专题研究,承认了17个种,去年印度DiXit和Das研究了印度的种类,发表1新,1新组合。本属主产我国长江以南和西南亚热带温凉山地,东到我国东北、朝鲜、日本、菲律宾,南到印度支那、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非洲各有一二种。由于它体态比较一致,而种群之间的某些性状变化甚大,形态分类比较困难,长期以来,缺乏全面研究。近十年来,作者在编写中国植物志第三卷裸子蕨科过程中,整理了大量标本,并对个别种进行了野外观察,根据叶边有无锯齿,毛的有无及类型,叶脉分离或网结以及叶脉顶端水囊的位置等特征,将本属分为2个组,39种。
  • 徐永椿;王从皎;吴征镒;李锡文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6257) PDF全文 ( 272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最近作者在鉴定部分云南木本植物中发现山毛榉科植物中我国从未记录过的一个属——三棱栎属,现加以报道如下: 三棱栎属Trigonbalanus Forman in Taxon 11:140.1962; et in Kew Bull.17(3):381.1964.乔木。三叶轮生具成对合生的叶柄间托叶,或叶互生具离生的托叶。花序穗状,自正常和退化两者叶的胶中生出,单性,雄花序位于下方而雌花序位于上方,或仅有雄花序,簇状,或为雌雄同序下方具雄花而上方具雌花。雄花序挺直或曲折。雄花:(1—)3—7朵簇生,每簇具1基生和2侧生苞片;花被具6个复瓦状裂片,裂片下部合生;雄蕊6,与花被裂片对生,花药大(如栎属Quercus),宽卵圆形,基部心形,近背着但不为丁字着,退化雄蕊缺失。雌花:单生或3(一7)朵簇生,两种情况下承以3枚苞片;花被有6个复瓦状裂片,裂片下部与子房合生且呈三棱状;退化雄蕊6,近似于正常雄蕊(有时具花粉);子房3室,胚珠每室2枚,自内角下垂;花柱3,弯曲,柱头头状。果为瘦果,三棱形,棱边具翅或圆形,内果皮内面被绒毛,败育胚珠伸长且顶生,壳斗开张,通常3或5裂,裂片镊合状,近轴1裂片经常退化,外面被有横向具齿的鳞片,包含1—3(一7)果。
  • 杨兴华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544) PDF全文 ( 2740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油瓜(Hodgsonia macrocarpa Cogn.)种子由于含油量高,油品质好,结果期早,生长周期快,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油瓜种子具有木质坚硬而厚的外壳,这与其他葫芦科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油瓜种子虽富含油脂,但是坚硬的种壳却给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使种壳变薄以利于加工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要进行这项工作,首先得了解油瓜硬种壳的起源、结构及发育规律,以便在生产上制定相应的农业措施。同时也可为葫芦科植物种子的硬种壳的起源和发育,提供一些说明。
  • 梁汉兴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243) PDF全文 ( 233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小葵子(Guizotia abyssinica Cass.)正常与败育的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同时注意到二者间在胚的营养供应上和胚内营养物质积累上的不同情况,井对胚败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小葵子胚胎发育良好与否,依赖于周围组织对其碳水化合物的供应是否充分,而其败育与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不足也有关系。
  • 宋烈昌;张毅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895) PDF全文 ( 2342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三七(Panax notoginseng)在中医临床上是治疗跌打损伤的要药。《本草纲目》载:“三七根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未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止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虎咬,蛇伤诸病。”近年来关于三七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活性报导较多,而抗炎止痛镇静方面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报告三七总皂甙在这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三七及其复方成药治疗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等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周铉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7679) PDF全文 ( 271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生活史系指天麻种子由萌发到下代种子成熟生长变化的全过程。由于天麻奇特的营养型,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蜜环菌1)Armillariella mellea(Vahl.ex Fr.)Karst.的关系至今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日本人草野俊助1911年在“天麻及其与蜜环菌共生关系”一文中提到“对(天麻)种子发芽及幼苗成长,至今还一无所知。”此后很长时间,天麻种子发芽情况一直未见报道过;因而也无从获得对天麻生长发育全过程的全部认识。
  • 罗士德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293) PDF全文 ( 212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丽江紫堇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分离到五种生物碱,经鉴定为普洛托品、克里考芬、柯里诺林和右旋乙酰柯里诺林[(+)acetylcorynoline],后者是植物中首次发现。丽江紫堇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产于云南丽江县玉龙山,其化学成份尚无报道。我们研究了它的生物碱成份,从中得到五个单体。三个为已知生物碱普洛托品protopine,克里考芬corycavine,柯里诺林corynoline,第四个为右旋乙酰柯里诺林(+)acetylcorynoline,其消旋体已在植物中发现,本次分得的右旋体是在植物中首次发现的。
  • 欧乞咸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567) PDF全文 ( 248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云南产蒜头果种仁油中cis-Tetracos-15-enoic的分离与鉴定.该酸通过氧化得15碳二羧酸,可作为合成麝香酮(muscone)的理想原料,因此它是一个在学术上和应用上均有意义的脂肪酸。
  • 孙汉董;林中文;钮芳娣;丁靖凯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801) PDF全文 ( 2344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前胡(Peucedanum turgeniifolium Wolff)为伞形科前胡属植物,药用全草,能宣散风热,祛痰镇咳,下气;治感冒,咳嗽,痰稠,头痛及胸闷等症。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 庄承纪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6810) PDF全文 ( 2438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激素对调节单倍体幼穗组织去分化与分化的方向以及器官形成的影响.发现在试验浓度内(2毫克/升),2,4-D诱导组织去分化,NAA诱导根的大量形成,KT抑制愈伤组织形成和器官分化。KT 2毫克/升十NAA 2毫克/升使外植体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就直接分化大量的苗.当KT/NAA=2:2时,直接分化苗的频率较高,达76%,不同浓度的2,4-D试验表明,2,4-D 2毫克/升或4毫克/升时.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4%以上.固体和液体继代培养中.低浓度的2,4-D(0.5—0.1毫克/升)加0.1毫克/升的KT,对愈伤组织保持旺盛的生长和后来的分化有良好的作用.发现单倍体体细胞组织再生的植株,白苗很少.讨论了单倍体体细胞愈伤组织无性系用于诱发突变和体细胞遗传研究的可能性。对于愈伤组织的再分化,不仅需要细胞分裂素,而且诱导培养基中生长素浓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 黎继岚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7554) PDF全文 ( 2175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研究了佛手瓜简化培养基诱导小麦花粉植株;以马铃薯简化培养基(简称 “薯”)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对照培养基和MS+吲哚乙酸0.5毫克/升+激动素2毫克/升(简称MS)作为愈伤组织分化的对照培养基。 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是“薯”和“瓜+激素”两种培养基的诱导频率因不同材料而异。多数的材料是“薯”的诱导频率较高,但这两种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转移至MS分化培养基时,前者分化白苗率较高,后者分化绿苗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瓜”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组频率高于“瓜+激素”。 愈伤组织的分化是“瓜(分)”对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仅为MS的二分之一;同时前者比后者分化绿苗率也较低。然而,“瓜(分)十Fe”与MS对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几乎相等,绿苗分化率前者高于后者。
  • 方瑞征;闵天禄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6209) PDF全文 ( 2873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杜鹃属(Rhododendron L.)是一北温带分布的大属。这一属的分布区是广阔的,但种的分布区则通常是狭域的。约90%的种集中于亚州,而主要的分布中心在我国西南山区及相邻的缅甸北部和东喜马拉雅地区,大致是北纬24度-30度、东经86度-105度的范围内。
  • 庄璇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7188) PDF全文 ( 2356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属分2个亚属、5个组和9个系.椭果绿绒蒿系(Ser.Chelidonifoliae Prain) 是最原始的类群,这群植物茎高大具分枝,有基生叶和茎生时,数花组成聚伞状圆锥花序,须根纤维状,花黄色等原始特征;它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林下或灌丛下,海拔高度相对较低;2种,分布于湖北西部、陕西西南部、四川东北部至西南部、云南东北部这一和本属集中分布区比较独立的范围内,它们是典型的华中成份。
  • 陈书坤
    Plant Diversity. 1981, 3(02): 1-3.
    摘要 ( 5843) PDF全文 ( 2597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最早由P.F.Siebold和 J.G.Zuccrini根据日本植物Stahyurus Praecox Sieb.et Zucc.(Fl.Jap.1:43. 1835)建立旌节花属(Stachyurus Sieb.et Zucc.),放在海桐花科(Pittosporaceae)中,G.Bentham于1861年将它移人山茶科Ternstroemiaceae中,但由于与这两个科的差别太大,E.Gilg于1893年又从山茶科Ternstroemiaceae中移出,建立了单属科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直到这次整理之前仅有14种4变种,经整理又增加2新种4变种,共计16种8变种。我国有11种7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