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物学期刊网 登录      注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4, Vol. 48 ›› Issue (03): 219-228.

• •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南地区不同下垫面雷电活动特征与森林雷击火的关系

李岩松, 杨艳蓉, 张文艺, 张乐英, 黄傲, 张贻荣   

  1.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 发布日期:2024-10-18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1670); 福建省林业科技项目(2022FKJ28)

  • Published:2024-10-18

摘要: 【目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该地生态系统脆弱,森林雷击火灾频发。通过遥感、探测资料分析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不同海拔下垫面的雷电活动特征,探究雷电活动对森林雷击火的影响。【方法】根据2005—2017年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闪电数据、MCD12Q1土地覆盖数据、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海拔数据以及相应森林雷击火个例,结合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对密度差分析,对我国西南地区雷电活动随下垫面类型、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森林雷击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 2005—2017年西南地区云地闪频次以每年8.75%的速率增加。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附近区域是最高值核心区。(2)海拔500~1 000 m、稀树草原类下垫面年均云地闪频次最多。以相对密度差表征雷电活跃程度,从季节上看,春季最活跃;从昼夜变化尺度上看,昼间最活跃。表现活跃的下垫面集中在海拔0~1 000 m段,以及农用地/自然植被拼接、稀树草原类和城区为主的地表类型。(3)云地闪在不同下垫面均呈增长趋势,其增长面积占比为西南地区的93.48%。其中,海拔3 500 m以上和草地类型下垫面的增长趋势最显著,从海拔和地表类型来看,显著的面积占比均超过80%。(4)年云地闪频次越高,发生森林雷击火的概率越大。海拔0~1 000 m森林雷击火发生与云地闪活动的下垫面特点一致,海拔1 000 m以上雷击火主要受高云地闪频次影响。【结论】西南地区雷电活动与下垫面的海拔、地表类型关系密切,且这一关系随不同时间尺度而变化。作为森林雷击火的起因,结合下垫面特征分析雷电活动,探究森林雷击火,可以为西南山地天然林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森林雷击火, 云地闪, 海拔, 地表覆盖类型, 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